芳苑位在彰化西邊靠海,有著西岸明珠的美譽,鄉內水產養殖發達,在清代叫作番挖或番仔挖,

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直到戰後改名芳苑,曾經有過一段非常興盛的歷史,是鹿港的第二外港,

但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及人口的外移,盛況不再,昔日盛況藉由口耳相傳至今。



由於嘉慶年間鹿港港口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再由海溝進入鹿港,

王功港在此興起 道光年間王功港也因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在此時興起,

在清末時期番挖是全臺第35大市街,在現今彰化縣內僅次於彰化、鹿港、北斗,

更是比現今西南地區中心二林熱鬧,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之稱…..


此地古時屬於深耕堡,而「深更堡」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自二林堡分出成立一堡,

因此地沙山庄之荒埔一帶,總稱為「深坑仔」,故名「深坑仔堡」,後來轉訛而稱「深耕仔堡」。

乾隆二十九年出版的《台灣府志》或寫成「深耕仔堡」或寫成「深坑仔堡」,

而道光十二年(1832)出版之《彰化縣志》才確定寫為「深耕堡」。



(普天宮的整修捐獻者芳名碑)

據 《芳苑鄉志‧歷史篇》述及,清時期,番仔挖人洪算諒嘗赴中國大陸應考,獲取舉人功名,

乃返鄉定居,於番仔挖置產築屋並花園一座,時花園即取名「芳苑」;

日治時期,曾建請改名為「芳苑」,未獲同意,卒因地形將番仔挖改名「沙山」;

台灣光復後,復因「芳苑」名雅,遂以更之。




芳苑老街以原來普天宮(今芳安宮)埕前的芳樂街為主幹…..





芳苑普天宮之奠基至今已經有三百餘年了,

話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當時的福建水汛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奉聖母金身護航來台,

為感念聖恩,首議建廟,乃集資於海邊建廟,奉祀湄洲祖廟天上聖母金尊,然而因海邊時而潮汐

暴漲,沖坍路地,僅存聖母金尊及木牌一座,復於咸豐九年遷廟至芳苑街。




民國八十年底,普天宮再次遷往海邊,巍峨的宮貌已嗅不到古廟的感覺。

普天宮舊廟則內外重新粉刷,搖身一變成為芳安宮, 主祀神祇改為五年千歲。





廟前的芳樂街兩側仍保留著數棟的街屋;

其中最為完整的當為益安藥房(劉姓)及山牆上標註著ko’ (洪姓?) 的商行,

見證其昔日的榮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