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曾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但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各項傳統產業面臨重大
考驗,亦包括造紙業。當時,民國80年黃煥彰先生體認到台灣少有保存、推廣、教育紙文化的產業,
於是率先提倡紙產業觀光計劃,將原先的「廣興造紙廠」易名為「廣興紙寮」。
埔里的手工造紙濫觴於日治時期,
昭和十年(1935)由日人創建的「埔里製紙所」開啟了埔里的造紙故事。
日治時期,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適合於造紙,於是昭和十年(1935),日人橫溝大藏,
在烏牛欄橋下(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但工寮隨即被溪水沖毀,橫溝仍在原
地重建紙寮,後來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廠名「埔里製紙所」,後有岩岸、三宅和內藤、
大津山等日人前來開拓經營,從此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
到了先復後,台灣紙業公司大肚廠接收埔里製紙所,並改名「埔里手工紙工廠」,
最後埔里手工紙工廠標售民營,埔里的造紙業在這個時候進入民營時期,許多民營紙廠
也於此時成立。
廣興紙寮是於民國54年由黃耀東先生所創立,當時的名稱為「廣興製紙加工所」,
開始投入埔里手工造紙業的行列,草創初期是一間規模不大的加工所,雖然是以代工為主
,但黃老先生同時也致力於手工紙的研發改良以提高品質。
民國62年加工所生產的紙漸入佳境,同年開始手工宣紙的內銷,並易名「廣興造紙廠」。
民國80年成功研發高品質的手工宣紙,開始外銷日本與韓國市場,
這段期間是廣興造紙廠的巔峰時期。
後來造紙廠傳承給第二代的黃煥彰先生經營管理。
民國80 年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傳統產業面臨重大的考驗,
再者由於台灣的造紙業,因為競爭以及各種因素,從造紙器械的製造,造紙原料的處理、
配方,紙張的抄製、烘焙、加工等技術,形成很封閉的產業,況且台灣也少有保存、推廣
、教育紙文化的產業,
於是黃煥彰先生率先推廣紙產業觀光計劃,並得到熱烈的響應,
適時將廠寮名為…「廣興紙寮」。
廠寮規劃方面,以產觀合併使用,也就是生產的地方與參觀的地方是合併在一起使用的,
而紙漿的提煉方面,有一個屬於非開放區,專門在烹煮樹皮的空間,
另外,廠區中央規劃一個販售區塊,專門販售工藝品,其他教學參訪實作空間有手操紙區
、烘紙區、拓印區、工藝成品教學區以及飲品咖啡販售區,還有一個紙藝展覽空間,尚有
一個前面有提及的且正在規劃中的精緻紙藝中心。
整個園區雖然不是很大,但卻五臟俱全…..
廣興紙寮提供完整的手工造紙流程供遊客免費參觀,並提供專業導覽解說服務以及生產
各種紙文化產品等,不但讓遊客明白如何將纖維漿料經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水、
烘乾等過程製造出珍貴的手工紙,設備紙藝教室讓遊客親身參與 DIY 造紙的樂趣,
目前已經成為台灣地區知名的產業觀光景點,
也是許多學校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
埔里的田野,
有一種曠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