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
總辦公處、文、理、工、生農、管理、電資、法律及生命等學院各學系各研究所、海洋研究所、
圖書館總館、農業試驗場、家畜醫院等均設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稱之為「校總區 」。
從羅斯福路及新生南路校門進入臺大校總區後,即是有巴洛克式建築軸線風格的椰林大道,
兩側種植大王椰子,這項設計在帝大時期就已經存在,但終點只到四號館。
臺大的建築特色奠定於帝大時期,為當時的總督府營繕科所設計。
採用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大量使用「拱門」、「門庭」的設計,
展現空間上的層次,強調入口的位置。
內部的設計也採用迴廊式的設計。
建於帝大時期的建築包括一號館、二號館、三號館、四號館、五號館、文學院、舊總圖書館
(校史館)等,建築外牆貼有13溝面磚。
其中一號館的拱門入口有兩個,有別於他棟建築。
文學院的拱型窗為四個一組,且在建築的兩端有收頭的設計。
這一部份在另一篇文章已詳盡介紹,
本篇著重於臨近辛亥路二,所謂台大後門一帶的校園巡禮…..
日治初期,校地及其周邊除了公館街和零星的農墾聚落外幾乎全是田地。
從昭和五年(1929) 的鳥瞰照片上也可看出台北帝大周邊依然仍舊都是農地。
到了日治後期因施行都市計劃以及台北都市擴張使得校園西側和北側的建成地
漸漸多了起來,農地面積也隨之減少。
政府遷台初期,許多台大校地遭到政府機關、軍方單位或民間佔用。
到了1980年代,由於台大系所以及師生數目擴張,校區內的發展已近飽和,校方便積極
展開回收校地和擴建校舍的作業。
陸續收回了現在的辛亥路側門一帶的廣大土地並在該處新建了許多系館大樓,
接著在1990年代中拆遷了靠羅斯福路的民宅取得了興建第二活動中心的用地。
目前的校地回收除了舟山路和陸軍八一七醫院用地外,
也正在加緊遷拆基隆路3段155巷內佔用校地的民宅。
也因此靠近辛亥路後門一帶的建築多是80年代以後興建…..
臺大在1980年代開始,規定校內建築物必須要有一些共同的設計,造成之後新建建築物
相似性太過高,使得太多人在臺大校總區內迷路。
經過校園規劃小組的討論,終於在2005年4月的校務發展會議中決議道路名稱。
命名方式以該道路較具代表性的植物為名,以延續原「椰林大道」之命名特色。
新的到路有楓香道及水杉道等…..
走在工學院綜合大樓的水杉林道中,就頗有國外校園之景況。
近年來有一些企業捐贈的系館大樓逐漸擺脫類似的風格窠臼,
展現較具現代感的建築風貌;
位於校門口興建中的的社科院大樓,更是大大突破了傳統思維的包袱;
完工之後,將成為校園內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