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年(1745) 閩、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居住下來的有八姓,即謝、蕭、邱、呂、賴、黃
、吳、李姓,每姓各築一屋,故得「八塊厝」之名。八塊厝在大正九年(1920) 改稱『八塊』;
又於昭和十年(1935)改名『八德』。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於民國84年升格為市。
呂姓與邱姓是八德地區兩大宗族。
根據《北田房呂氏祖譜》的記載,赴台呂氏一族來自福建漳州詔安呂萬春一支。
後裔子孫呂蕃堂、呂文選、呂聚一、呂藥魯、呂朝選等人於乾隆初年(1740),渡海來台,
落籍八塊厝,克勤克儉,遂成富足之家。
下庄仔一帶早年為閩、奧人共同出力所拓,既有福興村(里),亦有廣興村(里),
後來將下莊仔劃為廣興,民國七十一年又在北部分出廣隆村。
最早開墾本地的先民多屬廣東籍,為求開墾順利榮歸故里,故取名為「廣興」。
呂氏族人在八德地區共留存三座公厝,分別為「著存堂」、「貽訓堂」及「裕耕居」。
「著存堂」位於興仁里庄頭9號,是「祭祀公業呂萬春」所在地。
「貽訓堂」則位於福興里面前厝15號,是北田房達川派下子孫興建的,也是「祭祀公業
呂達川」所在地,目前是達川一脈的祠堂;
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至今約100年。古厝座東向西,單院落一進二護龍之格局,門前
有風水池,右側環繞土地公廟(東興宮)及百年朴樹,呈現極佳之地域風貌。
外觀樸拙典雅,不若上公厝「著存堂」泥塑彩繪,雕工細緻,雄偉壯麗。
但是細細品嚼,卻有另一番淡泊寧靜的況味。
相對於上公厝,貽訓堂又稱為下公厝; 目前列為歷史建築…..
時隔不到幾年,公厝後已多出了一棟棟的樓房。
兩相比較更顯其變化之鉅…..
稍北的城仔曲巷內另有一「呂孟生祠」,
「裕耕居」則位於廣興里城仔2號,是玉龍房孟生公派下所興建的民居,
現在是「祭祀公業呂孟生」所在地,也是該脈的祠堂。
話說祖籍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之呂孟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淡水登台,
後遷於桃澗堡八塊庄下庄子,族人皆以務農為業,原有宅第已有百年歷史。
可惜近年已改建成新的宗祠樣貌,少了些古意。
其墓園也在公厝附近大馬路旁….
敦德堂。
內廳懸掛有河南世澤的匾額,一般邱姓也有以河南為堂號者;
有一處「丘氏宗祠」,這丘同於那邱吧?
位於紅陂塘的永豐居。
戶政規劃時,寧可捨去使用現代化路名,仍然保留許多傳統自然與人文地名,
如:新厝、庄頭、面前厝、更寮腳、十八家……等,在現今社會,尤難能可貴。
雖然造成外地人不便,
然而透過地名的典故,認識鄉土、了解鄉土,進而熱愛鄉土,
無疑是無形的文化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