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 板橋 林本源園邸 (林家花園) 發佈於 2012 年 8 月 12 日 由 apex.cheng@yahoo.com.tw 林本源園邸位於板橋區,為林本源家族所興建的宅邸及園林,可說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該建築之肇興最早可追朔至 道光二十六年 (1847),當時作為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租館,後來經林國華、林國芳兩兄弟擴建,始成為林本源家族之居所。 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於乾隆年間 (1778)來台,早先定居於新莊一帶,後其子林平侯靠販米為業,獲得大利,並大量收購農地,大抵奠定日後林本源家族的巨額財富。 到了道光年間,為了方便屯放收來的租榖,林平侯的三子林國華與五子林國芳在板橋一帶興建弼益館作為「租館」。 道光二十八年 (1851),林本源家族遷居至板橋,並於同年興建三落大厝以作為家族居所。 這時由於漳泉對峙,擁有龐大財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為當地漳州人的主要領袖,而三落大厝也成為當時漳州人的主要指揮所,因此該厝不但在建築時加上諸多防禦設計,平日亦有數百壯丁在此戒備,並維持至日治時期初期 . . . . . 林家花園在清光緒年間陸續興建,到了光緒19年(1893)才全部完工,據說總共花了五十萬兩,相當於同時期建造的台北城總經費的兩倍。 無論是規模的龐大,材料的選用或是施工的繁複考究,在當時都是非常難得的。因此有「園林之勝,冠於北台」的說法,是台灣園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日治時期,還曾經利用此地,辦了一次大型的園遊會。 光復後,林家暫時將花園借給難民居住,園林景觀被許多的臨時違建佔據,加上觀稼樓的倒塌,花園已經不如往日的優美典雅。 民國71年開始整建計畫,民國75年12月底總算完成重建並開放參觀。 園內第一景是「汲古書屋」,為林家收藏圖書的地方。 穿過迴廊,到達「方鑑齋」,隔著一座蓮花池與戲台相對,停下腳步想像:若是好戲上演,透過水面傳來四周迴廊的回音及倒影,更能增加觀賞的趣味。池邊沿著牆壁堆砌的小山、小徑,就像是一幅山水畫,可以當作是戲中的場景一樣。 再沿著迴廊走,可以看到兩層樓建築的「來青閣」,這裡是園內最高的建築,以前是用來招待貴賓住宿的地方, 閣前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戲台,叫做「開軒一笑」,戲台屋頂特別挑高,從來青閣前的庭院或是樓上觀看,都可以獲得最佳欣賞的角度。 從這裡分成兩路,一邊經由「香玉簃」、「定靜堂」到達「月波水榭」;香玉簃是觀賞奇花異卉的地方, 月波水榭是池中雙菱形的建築,從這裡觀賞映入水中的月亮倒影,格外優美;定靜堂是取自大學「定而後能靜」,這一座四合院建築,是林家招待賓客並且舉辦宴會的地方。 以觀稼樓為中心,旁有曲折迴廊,順此迴廊遊走,每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那知峰迴路轉。 樓前小院圍有書卷形花牆,俗話說開門見山,這卻是開門見書,大概隱喻開卷有益吧! 更使人着迷的是圍牆上的漏窗,取石榴、南瓜、仙桃及柿子圖案,寓福、祿、壽、喜之意。登樓眺望,面對觀音山下一片田園,阡陌相連,田家風景盡數眼底,恍若「多稼如雲」,故名之。 榕蔭大池是一個不規則形狀的水池,池中間有小島,並且有小橋連接,池邊靠近圍牆的地方有假山,是林家仿照漳州山水建造。 重建後的林家花園除部份建材與建築形式取材於原來建築外, 大多為翻修或是改建 相關文章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台南 北門街 老厝一九三三新市 潭頂地區傳統民居白沙 港子地區傳統民居 (01)茄萣 白砂崙 林家古厝雙溪 中坑 石厝遺跡梧棲 安良港 李家古厝 (上)布袋 埔仔厝地區傳統民居七股 西寮 陳家古厝 0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apex.cheng@yahoo.com.tw 發表留言 取消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Warning: This form can only be used if JavaScript is enabled in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