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西元前214年秦始皇併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東漢順帝時分番禺
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咸和六年(331),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至德二年(757
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相傳係因地處廣州東面以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乃張敬修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
被盛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


園林最初名為「意園」,後改名為「可園」。園主為清末東莞人「張敬修」。
咸豐年間,張敬修任廣西按察使。因屢敗於陳開領導的天地會起義軍,被罷官。
還鄉後,於咸豐八年(1858)建成可園,建造大約花了三年時間。此後經多次擴建和改建。

可園原址為冒氏宅院
昔日園主的朋友,嶺南畫派的祖師「居巢」曾寫有這樣的小詩:
水流雲自還,適意偶成築。拼償百萬錢,買鄰依水竹。」



當年的張敬修不惜借貸建園。
後張敬修清朝廷被重新起用,直到咸豐十一年才因病返回,同治三年(1865)病故。

當年張敬修親自參與可園的籌劃,聘請當地名師巧匠,模仿各地名園,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園林。
可園佔地雖小,但整體空間布局合理,小巧玲瓏,園中建築、水池、登台、假山比比皆是;
窗雕、欄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考慮到嶺南特有的氣候,其中綠化十分豐富繁盛,
相得益彰,既美化建築環境,也使得在悶熱的夏季中能盡享幽幽涼意。



張敬修本人對於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嶺南的文化重地。
居巢、居廉客居可園十年,創造了沒骨法、撞粉法畫花鳥畫,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

張死後,其後人逐漸崩敗,收藏的書畫變賣無幾,園內建築也多廢棄。
1961
年後兩次修復,修繕了大部分建築,使得昔日的園林景緻得以重現於今日。



可園的造園意旨在於「幽」和「覽」。
建築空間曲折豐富,四通八達,遊覽起來頗有趣味。
尤其金魚池旁的可樓,更是可園中最高的建築,共四層,是可園的標誌,
登高遠眺,樓前長河盡收眼底。

園後可湖,綠波蕩漾。居巢有詩詠道:「亭館綠天深,樓起綠天外。



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合稱清代廣東四大名園



可園建築以小見大,把住宅、客廳、庭院、花圃、書齋等熔合於一爐,
在三畝多的士地上,亭台樓閣、山水橋樹、廳堂軒院,一并俱全。
整個布局高低錯落,曲折回環,疏處不虛,密而不逼,是嶺南園林的珍品。



2001 6 月,被大陸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園可說是嶺南畫派重要發源地,也是嶺南近代花島畫的搖籃……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