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莞茶山鎮的「南社村古建築群」,始建於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南社村保存了大量的
明清古建築群,有祠堂三十多座明清古祠堂和二百五十九間民居,全國罕見。2002年被列入廣東省
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獲選為「東莞文物八景」之一,名為「南社遺韻」。
根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年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為避戰亂
於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遷居於此。
經過數百年的世代蕃衍,發展成為一座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
南社因為是同一宗族所聚居的聚落,因此也特別注重防盜防災的功能,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
南社古寨牆的興建,南社古寨牆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牆身以夯土及紅石做基礎,並以
青磚砌築炮樓,共有炮樓二十一座,這些炮樓在歷次民變中發揮了極大的功用,並成功抵禦了
盜賊的入侵,
例如清順治五年及康熙十年兩次擊退了盜寇的搶掠…..
不過現在寨牆已經毀損,而炮樓也僅存一二。
座落於村中水塘中央北岸、建築最高大的「謝氏大宗祠」,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祠內三進院落,大堂三間,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二進大廳檁頭之間以卷草花紋雕刻的
叉手與托腳連結,工藝精美,體現嶺南建築的風格。
屋脊灰塑及封簷板木雕,均精雕細琢,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
現存始建時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大宗祠大門口兩側,樹立著兩排記錄謝家子弟功名的石碑,展現著這個家族顯赫的身分。
南社的謝氏家族非常重視禮教、而且文風甚濃。據統計,謝氏族人通過府縣中秀才的,
自明末至清末的有29人,經過考試進京為貢生的有16人,進士則有4人。
南社村是個長壽村。
村裏有一座「百歲坊」,飛簷斗拱,古樸壯觀,建於明萬曆年間二十六年(1592-1598)。
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夫妻都同時超過一百歲,東莞縣令李文奎上報朝廷,朝廷准予
建祠,賜名為「百歲坊」。 正面為牌坊式建築,三開間二進院落,簷下施如意斗拱,
影壁須彌座紅石雕造及二進梁架木雕工藝均極精巧,內部則三開間二進。
坊祠結合的樣式,那樣的飛簷斗拱,古樸磚木,雕花榫鉚,十分罕見。
「謝遇奇家廟」,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按: 謝遇奇,同治四年乙丑科第42名武進士,隨左中堂到新疆平亂,立下戰功,調升總兵。
家廟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藝精美,垂脊人物和
動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村落中的關帝廟…..
座落在小丘之麓的「資政第」, 為光緒二年(1876)進士、禮部主事謝元俊的府第。
石級及欄杆還保持著當年的氣派, 兩廊的花楣精美絕倫,廳中垂花門鏤刻著花卉群鳥,
上面的孔雀尾、鳳凰頭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村內民居風格獨特,均為三間兩廊佈局,深具嶺南建築風格….
清光緒六年(1880)武進士謝汝鏐家宅可為典型。
傳統民居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裝飾。
向晚古村、小橋流水、青瓦褐簷、石板舊巷,
好一幅水墨景緻。
來灌水
來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