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象山登山口上來,約15分鐘登上白象山頂, 海拔172公尺,又稱弘明山或小獅山。 根據「弘明寺」碑銘: 弘明寺位於台灣東北部瑞芳鎮北近郊白象山南麓, 迂迴繞道而上,殿宇巍峨莊嚴,主山崔嵬狀似茁壯白象, 故號白象山。 左側峰雕琢名人墨寶潛龍在淵, 右丘嶺茂林修竹名曰瑞和公園,為李建和先生長安之處, 所周匝環境清雅,確是學佛行者之修行勝地也。 土地屬本鎮望族礦業鉅子李公建和先生所擁有, 先生畢生貢獻 […]
(再訪) 猴硐神社遺跡
猴硐神社設立於日治時期臺北州基隆郡瑞芳街大字猴洞, 為昭和9年(1934)創建,由瑞三煤礦公司創辦人李建興等五人 率「瑞三鑛業株式產業奉公團」所敬獻。 其最初被稱為猴硐社,社格為社祠。 戰後時期,猴硐神社並沒有馬上被破壞, 但是隨著瑞三礦業的收坑及侯牡公路的開闢, 神社拜殿建築約在1975~1990年間遭到拆除, 目前拜殿被改造成涼亭,本殿已消失, 存留石製鳥居一座,木製鳥居一座, 皆為明神系鳥居 […]
猴硐 三貂大崙 (未竟)
三貂嶺是新北一處與世隔絕的聚落, 早期以採媒與挖金礦為主, 但停產後因交通不便,讓三貂嶺成為一處祕境。 三貂嶺曾是一煤礦重鎮,擔任四個礦坑的運輸站, 自礦業沒落後因交通不便而杳無人煙,沒有公路抵達, 只能靠著步行越過基隆河橋或搭乘平溪線火車前往, 三貂嶺保有豐富的自然景觀, 近幾年陸續有幾間有個性的店入駐, 再加上三貂嶺自行車道的開放,串連了牡丹與三貂嶺, 讓景點與人文產生了更多的連結。 從三貂嶺 […]
七堵 石獅山 石象山
石獅山,海拔160公尺,位於基隆七堵區,因山頂巨岩 形似雄獅伏臥而得名,以山頂遼闊展望聞名,能遠眺姜子寮山, 大武崙山,槓子寮山,薯榔尖等名山,以及北二高(國道三號), 瑪陵橋,瑪陵湖等等,與石象山遙遙相望, 瑪陵坑溪支流流貫其中,林相優美, 附近還有翠谷橋壺穴,瑪陵湖, 風景相當秀麗…… 瑪陵坑,一個帶有異國風味的地名, 根據日治時期學者安倍明義的研究,是西班牙人用來稱呼 […]
豐原 社皮 呂樵湖故居
呂樵湖 (1887-1995),跨越清末、日治與戰後三個時代, 為筱雲山莊呂家後代。 昭和13年(1938)與大甲之杜香國成立「臺灣電氣製鋼株式會社」, 後又創辦「臺灣興亞紙漿株式會社」,是呂家少數在地主與文教型 仕紳型態以外,嘗試將家族版圖延伸至實業的重要人物。 此建物為昭和11年(1936)所建,為呂樵湖日常居住之處所。 民國103年(2014)臺中市政府以呂氏家族在清末與日治時期 臺灣中部史 […]
神岡 原 社口警察官吏派出所
臺灣日治時期地方政府廳舍建築為日治時期的地方政府 如州、市、莊等地方政府從事行政辦公的官署建築。地方政府的 稱呼因行政區的類別而分為「廳」、「役所」和「役場」, 其功能等同於現今的縣市政府、市鎮鄉區公所等。 「廳舍」一詞用於特別指稱其建築物本體, 如臺北市役所廳舍。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曾經多次變動, 依序分別為縣制時期、廳制時期和州制時期,為了每個地方行政機構 的辦公需求,也因此產生了多處的廳舍建 […]
頭份 廣興里 王家古厝(太原堂)
「頭份」的地名,完全是開墾過程的產物。 在漢人沒有入拓之前的頭份,是道卡斯族竹塹社與 中港社、以及賽夏族分布的地區。 清乾隆四年間(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 二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地區 的平埔族原住民同意,雇用漢民進入頭份從事開墾, 此為漢人拓殖頭份的開始, 當時稱為「田寮庄」(今田寮里)。 乾隆16年(1751)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客家人 […]
頭份 尖山下 胡家古厝
清乾隆四年間(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 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地區的平埔 族原住民同意,雇用漢民進入頭份從事開墾, 此為漢人拓殖頭份的開始,當時稱為「田寮庄」(今田寮里)。 乾隆16年(1751)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客家人林洪、 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約兩百人,率領宗族飄洋過海 到頭份開墾。當時,他們以「抓鬮」的方式決定開墾的地點 […]
造橋 大坪 廖家古厝(武威堂)
清雍正9年(1731),頭份、造橋兩地的交通受到南港溪河床 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 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 就是「造橋」地名的由來。 造橋鄉為台灣客家人聚集的主要鄉鎮之一, 將近4000位居民的大西村,客家人口超過八成, 堪稱台灣客家第一大村。 大西村是造橋鄉人口數最多,工商業較發達的一村。 交通方便,多以農工為職,並以出產 酸甘茶及柚子酒為特色。 享有「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