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 西寶 豁然大觀
中橫公路貫穿分隔台灣東岸與西岸的中央山脈, 所經的地形相當多樣化,從平地直到三千多公尺高的合歡山, 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 主線的西邊起點是東勢、經過白冷、梨山、大禹嶺之後 一路爬高,開始沿著立霧溪通往花蓮太魯閣,其中經過了關原、 慈恩、洛韶和天祥。 這一條主線全長187.797公里,即省道台8線。 西寶位於中橫公路161公里處,是一個大型的河階台地, 約250至300年前 […]
中橫公路貫穿分隔台灣東岸與西岸的中央山脈, 所經的地形相當多樣化,從平地直到三千多公尺高的合歡山, 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 主線的西邊起點是東勢、經過白冷、梨山、大禹嶺之後 一路爬高,開始沿著立霧溪通往花蓮太魯閣,其中經過了關原、 慈恩、洛韶和天祥。 這一條主線全長187.797公里,即省道台8線。 西寶位於中橫公路161公里處,是一個大型的河階台地, 約250至300年前 […]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 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新城昔日稱為「大魯宛」,漢人則譯作「哆囉滿」或「倒咯滿」。 清治時期嘉慶年間,淡水廳人吳全率佃農來此開墾,太魯閣族人 屢次出草襲擊,於是築壘防禦,取名「新城」, 後因原住民侵襲不已而棄城南遷。 1875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開鑿蘇澳到花蓮的道路, 以此地為進入花蓮的第一城,故稱之為「新城」。 1914 […]
天祥,舊名塔比多、塔比督、得比督,戰後初期則譯作大北投, 位於台8線169.7公里處,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之一。 據目前文獻記載得知,最早來此的人是伍道巴圖(Udao Batto), 自托羅灣(Truwan)山谷東遷,選在長滿很多山棕的平坦地定居, Tpdu (塔比多)此名因此而來。 向來以務農、授獵為業的太魯閣族人,於日治時期,因族人的 耕地、獵域常受到日本人侵犯,導致新城、威里、七腳川等事件發 […]
錐麓古道,位處花蓮縣立霧溪北岸,山徑鑿闢於陡峭山壁 之中,路寬僅約一台尺所能立地僅能容足,由於大理石堅硬及 不含水的特性,使得錐麓古道幾乎寸草不生。 若不經意向下瞄望,險峻落差之山壁加上立霧溪滾滾溪水, 視線在毫無遮掩之下,更能充分感受大斷崖的雄峻峭拔之驚心動魄, 其為太魯閣峽谷最撼人之景。 太魯閣地質全是大理石岩層構成,由於地勢不斷隆起, 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強盛,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 因大 […]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 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 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 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 由於地理環境及法令因素,古道修復工作極為艱辛險峻, 許多路段已崩毀,安全因素該路線封閉多年。 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存該區之珍貴遺址,進行過相關之研究多篇。 近年來,管理處為配合生態旅遊之推展並兼顧史蹟之保存工作, 繼民國93 […]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 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 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 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 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 由於地理環境及法令因素,古道修復工作極為艱辛險峻, 許多路段已崩毀,安全因素該路線封閉多年。 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存該區之珍貴遺址 […]
「太魯閣」或「大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 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 木瓜溪流域,後居住在花蓮的族人產生自我認同, 遂自稱為「太魯閣族」。 其原音為「Truku」(德路固), 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 太魯閣的名稱, 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砂卡礑步道位於砂卡礑溪旁,鑿山壁而立, 沿途可見美麗的溪谷、顏色呈藍綠色的清 […]
太魯閣國家公園眾多登山步道之中,有一條同禮步道, 大同大禮被稱為雲端上的桃花源,遺世的秘境部落,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唯一仍有原住民居住的部落。 步道沿陡峭山壁而上,沿途有階梯、解說牌示, 步道大多穿梭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林, 至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單程約3小時, 部落仍有部分居民居住於此, 種植桂竹林、蕗蕎…等農作物, 可見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 沿途蟲鳴鳥叫不絕,幸運時還可遇見 松鼠、臺灣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