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八二) 金包里老街
位於金山的金包里老街,對於目前的北海岸來說,可是碩果僅存的清代老街。在清時,老街就像是現今的中山路一般,是主要的漁獲、農產的集散地,可惜金山老街的昔日盛況已經成為歷史,不過當時流傳下來仍保留昔日傳統的店家,仍具有其特色,值得來這裡一遊。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平埔族之中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 日治時期,本地稱為金包里堡。大正九年( […]
位於金山的金包里老街,對於目前的北海岸來說,可是碩果僅存的清代老街。在清時,老街就像是現今的中山路一般,是主要的漁獲、農產的集散地,可惜金山老街的昔日盛況已經成為歷史,不過當時流傳下來仍保留昔日傳統的店家,仍具有其特色,值得來這裡一遊。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平埔族之中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 日治時期,本地稱為金包里堡。大正九年( […]
老梅位於富貴角岬角的東南側,是一個典型的北部濱海漁村。有老梅溪發源於竹子山,向北經老梅村入海。在老梅一帶的海岸屬於沙岸,受到東北季風和波浪的搬運及堆積作用,在海濱的坡地上,形成海岸沙丘。 老梅並不一詞是由古時候平埔族語,「Malleymey」音譯而來, 據老梅國小校內介紹,老梅原為凱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受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即先住民部落的音譯,意即山豬的意思。 最早 […]
和美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譯為「和美線」。此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和美原名「和美線」,地名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本鎮古名『卡里善』,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BABUZA)語族,意謂熱與冷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 其二 […]
褒忠原名埔姜崙莊,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所記載,埔姜崙地區於雍正二年(1724)由薄昇燦申請墾照開發,其時因附近沙崙遍生埔姜樹,故名「埔姜崙」; 當時的埔姜崙莊直轄屬於彰化縣布嶼西堡,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納入雲林縣轄域下。 埔姜樹學名黃荊,是一種生長在海邊或低海拔山區,耐旱性很強的灌木,夏季時盛開一長串淡紫色的小花。 在平埔族人的祭祀場合中,都會發現這種植物,像巫師在替人治病時,就是以埔姜葉來 […]
後龍地區舊稱「後壟」。明鄭時期,稱後壟社。1812年屬淡水廳後壟堡,1879年改隸新竹縣竹南二堡。日治後(1895) 6月設苗栗支廳, 明治四十三年(1909)隸屬新竹廳後壟支廳。明治四十四年(1910) 設區,境內分後壟、新港、公司寮(同興)等三區。大正九年(1920)改稱後龍,屬新竹州竹南郡後龍庄。 後龍位在後龍溪下游平原,加上有河口港機能,不僅是漢人移墾苗栗地區的重要門戶,在有清一代更成為苗 […]
竹南早期發展,是以中港仔社為基礎,自漢人移入後,逐漸向四周平原拓墾,久之成為初具規模街市。其後,由於中港溪口淤積日盛,加上縱貫鐵路的舖設完成,商業重心漸向北移至今之竹南社區。該區原稱為中港堡三角店庄,因位在竹塹(新竹)之南,與竹北對稱,大正九年(1920)由三角店街改稱為竹南。 竹南車站,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 8月10日完竣,站名為「中港驛」。大正九年10月設新竹州竹南郡竹南庄,轄區包括原竹 […]
「士林街」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士林地區之行政區劃,為台北州七星郡下的重要城鎮。士林庄之區劃名稱為大正九年(1920)所制定,因包含大屯山及草山全境,區域比今士林區大。清初為芝山岩文化發源地,稱為「八芝蘭」,而士林之名因該地區「寓有士子如林」而得稱。 昭和八年(1933) 升格為士林街, 士林街轄域內分為士林、林子口、福德洋、石角、湳雅、洲尾、三角埔、下東勢、公館地、永福、雙溪、坪頂、菁礐、草山、七股 […]
位於台中后里的泰安老街,隨著舊山線鐵道的停駛與遷建而逐漸沒落,但或許也是因為開發漸遲,反而保有老街建築的原有風貌;踏進泰安老街,紅磚牆、斜瓦屋頂與古色古香的樑柱及拉門,散發著古意幽情。 日治時期山線鐵路的興建,自明治三十五年(1902)起分段舖設。竹南苗栗段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5月25日通車。 同年10月17日苗栗三義段通車,鐵路工程繼續向南推進,但在進行現在舊山線的工程之前,工程單位先行開 […]
烏來是台灣北部著名的山地鄉,位於水源保護區,居民以泰雅族居多,南勢溪和桶後溪交流處,此處兩側山峰高聳,溪流蜿蜒而過,形成峻秀的山水奇景,以溫泉、台車、瀑布和雲仙樂園等聞名。烏來的旅遊資源相當豐富,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風土民情也是觀光客造訪的重點之一。 相傳『烏來』一詞原為泰雅族原住民的用語,意思是滾燙的水,也就是溫泉的意思,所以當地的溫泉也相當有名,泉質為弱鹼性碳酸泉,清徹透明。 烏來是原住民泰雅族 […]
老街及廟宇原本就是相輔相生…..坪林村發展之初,坪林老街就以保坪宮為中心,延著兩側逐建擴建,慢慢的形成市集,後來鄉公所,農會,警察局等等陸續在此成立,於是老街就成了坪林地區的政經中心。 「坪林老街」位於坪林國小附近,入口處就在區公所和坪林農會的一側。整條老街的長度僅約一百五十公尺左右,街道兩旁大多是兩層樓宇的閩式建築,從日治時期迄今保持的尚稱完整,老街內的建築常見石柱及粗獷的石牆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