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台城跡
砲臺巡禮(九) 頂石閣砲臺
<頂石閣砲臺>位於基隆港東岸大沙灣山丘上,現正濱國中的位置,頂石閣名為何來,根據清姚錫光所撰<東方兵事紀略 臺灣篇上>記載為<頂石角>為劉銘傳於清法戰爭後,所建新式砲臺之一 ………..今天且來探訪此一神秘的砲臺 砲臺位於基隆中正區,祥豐街及中正路所包繞的長條型山丘南端,海拔73公尺處,此處砲臺可與對岸之<仙洞砲臺> […]
砲臺巡禮(八) 西嶼 東砲臺
清法戰爭和議之後,劉銘傳深感澎湖一島,不僅左右閩臺,也是南北洋的關鍵,必須勁旅固守,以濟緩急。光緒十一年(1885)派曾守吳淞海口砲臺的提督<吳宏洛>前往勘察,光緒十二年(1886)動工興建扼守澎湖的四座砲臺,其中包括西嶼的東,西砲臺。 根據<澎湖廳志>記載;<…海口原有砲臺,光緒十三年春正月,總兵吳宏洛拆建西嶼東,西兩砲臺…其金龜頭,大城北新 […]
砲臺巡禮(七) 西嶼 西砲臺
<西嶼西臺>乃清代劉銘傳所奏請修建之砲臺。1884年中法戰爭起,法將孤拔(Courbet)率遠東艦隊攻我臺澎,澎湖不守,臺灣瀕於危殆,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始得保全。<西嶼西臺>又稱<西臺古堡><西砲臺>,是清代所遺留的的軍事建築. 根據靖海將軍水師提督<施琅>所奏之<飛報澎湖大捷奏疏>:<….劉國軒親統傾巢之眾 […]
媽宮 古城 篤行十村
澎湖城又稱為<媽宮城>,<光緒城>,為光緒十一年(1885) 法軍撤退後,清廷有感於澎湖有實質設防之必要,因而有築城之議….光緒十三年(1887)興工,光緒十五年(1889)峻工,日治後因開闢市區道路,已陸續拆除,僅存<大西門>及<順承門> 根據<澎湖廳志>記載:<澎湖城垣,在媽宮澳,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牆垛五百 […]
砲臺巡禮(六) 獅球嶺砲臺
清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法軍提督<孤拔>率艦侵犯基隆,為了家強防務,劉銘傳下令建造數個砲臺,<獅球嶺砲臺>即為其中之一,砲臺位於中山高速公路大業隧道上方,因道路特別,在地的人都不一定知道如何前往….. 騎機車的人較容易,由成功國宅前高速公路橋下右轉直行上山,開車的人就必須上高速公路,然後在隧道前由又側叉路駛出,往平安宮方向,在平安宮前半山腰處有汽車 […]
砲臺巡禮(五) 大武崙砲臺
<大武崙砲臺>位於基隆港東岸之<大武崙>山上,控制著<外木山>一帶海面,,,,創建年代應於清代,唯目前所存應為日治時代修建結果,,,應係1901-1902年間修建,光復後國軍亦曾駐守,近年也開放,,,(鄰近之木山砲臺仍管制中) <大武崙砲臺>與<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因較有被推介,多為遊人所知,然若仔細觀察方位,似可發現砲口並非面對海面 […]
砲臺巡禮(四) 白米甕砲臺
<白米甕砲臺>位於基隆港西岸高地,和東岸的<社寮砲臺>互為犄角, 形勢險要,屬於制海砲臺,直接面對外海,自古即是防衛要塞,,,,,, 然而這<白米甕>之實,及<荷蘭城>之名恐怕要好好家以考據及澄清, <臺灣通史>中記載: < 天啟三年(1629),荷人來,借地於土番,不可,給之曰: 願得地如牛皮,多金不惜,,,許之,乃剪皮為縷,周圍 […]
砲臺巡禮(三) 社寮砲臺
<社寮砲臺>位於基隆東岸和平島高地,和西岸的<社寮砲臺>互為犄角,形勢險要,屬於制海砲臺,直接面對外海,自古即是防衛要塞,,,,,,清代稱<山仔砲臺>,現存<社寮東砲臺>及<社寮西砲臺>,西砲臺則位於管制區內, 話說和平島<社寮島>,古稱<雞籠嶼>,,,,, <臺灣通史>中記載:< (萬曆)三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