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中山公園 重道崇文坊
位於中山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石坊為四柱三開間雙層護詹的結構,反手飛簷、瓦當滴水、鴟尾雀替、盤龍搶珠雕飾,呈現傳統木構建築之特性,雄渾中見輕盈,花崗、青鬥兩種石材搭配,設色更為豐富;上方橫額為「重道崇文」題匾,四柱楹聯儘是稱頌<林朝英> 義行之舉。 台南公園位於台灣台南市北區,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開園。佔地4萬餘坪,當時身兼熱帶實驗林。二次戰後改稱中山公園,2001年恢復為台 […]
位於中山公園內的重道崇文坊,石坊為四柱三開間雙層護詹的結構,反手飛簷、瓦當滴水、鴟尾雀替、盤龍搶珠雕飾,呈現傳統木構建築之特性,雄渾中見輕盈,花崗、青鬥兩種石材搭配,設色更為豐富;上方橫額為「重道崇文」題匾,四柱楹聯儘是稱頌<林朝英> 義行之舉。 台南公園位於台灣台南市北區,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開園。佔地4萬餘坪,當時身兼熱帶實驗林。二次戰後改稱中山公園,2001年恢復為台 […]
蕭氏節孝坊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區府前路一段304巷3號,列為三級古蹟。建於清嘉慶五年,是台南目前僅存4座清代石坊之一,也是府城7座表彰貞節孝順牌坊僅存的一座。蕭氏節孝坊是全省僅見的單間二柱二樓式牌坊,是格局很小的石造牌坊。 蕭氏節孝坊位於昔日臺灣府城西定坊海防同知衙門(二府口)前,為清嘉慶五年(1800),清廷為了表彰貢生<沈清澤> 的寡母蕭良娘節孝了四十年所建的石坊。 蕭良娘是監生&l […]
風神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全臺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在其對面有同為三級古蹟的接官亭石坊。 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 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所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
「胡適公園」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與中央研究院側門相對,原為南港山系伸的小山丘,上面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之墓園。1974年台北市政府依墓園所在的自然山勢,將之開闢為胡適公園,成為墓園公園化一個獨特的典範。 公園入口處是一座地標式的噴泉池,沿階梯而上,除了庭園景觀外,還有雅靜的步道,和栽種各種花木藤架的散步小徑,這個寧靜無華的公園,依著天然地形設計,林蔭蓊鬱、清幽靜謐,踩在佈滿清苔與落 […]
鄭用錫字再中,號祉亭,鄭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自幼聰慧不凡,嘉慶十五年(1810),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西元一八一八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進士,因是首位用臺灣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為「開臺進士」,又稱「開臺黃甲」。 新竹北門鄭氏開基祖 懷仁公,於明、清之際自 福建漳州移居 金門東溪。乾隆初,三世中有3房( 大房鄭國周、四房鄭國唐、五房鄭國慶)移墾 […]
新竹湳雅吳家原居住在今日福建省廈門市石兜村,初時以耕種起家,婚配對象以石兜村及附近村落為主。清乾隆年間,吳嗣振經商臺海兩岸成立「吳振利」商號,隨著家族事業推廣婚姻圈亦隨之擴大,其婚配對象之社經地位大抵相當,都是各地的望族或士紳階級。 「吳振利」商號是清代的郊商,最初的角色是「船頭行」,後來擴及東南亞,其貿易有三個據點:福建省廈門、臺灣新竹、東南亞檳榔嶼。 當家族事業不斷擴大,族人離開原鄉開始與居住 […]
新竹地區最早係為原住民平埔族聚居,竹塹亦因平埔族「竹塹社」落墾於此而名之,漢人勢力進入竹塹,最早在明永曆三十六年(1682)閩南人移墾於竹塹始,至雍正三年(1725)客家族群於現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登陸並進入現竹北市後,新竹地區始正式邁入開發階段。 依清末地方縣志的記錄,竹塹城北門外有水田莊、水田尾莊、南子莊、舊社莊與金門厝等莊,其中的南子莊(湳仔,意即現今之湳雅里) 在當時已是一個中型的聚落。 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