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 邱良功母節孝坊
<邱良功母節孝坊> 是一座四柱三層式的石造牌坊,是由上等的泉州花崗石和墨綠青斗石建造而成,雕工細緻雄偉。柱子前後有四對雄雌石獅做為夾杆石,並刻有楹聯,敘述著邱良功母親的節孝事蹟。是台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為壯觀的一座…. 金門縣志記載:「節孝坊:在後浦東門,嘉慶間,為贈提督邱志仁妻許氏立。」烈女傳記則記載:「許氏,後浦邱志仁妻,年未三十夫歿,遺孤良功,生才彌月,艱辛撫養,守節三 […]
<邱良功母節孝坊> 是一座四柱三層式的石造牌坊,是由上等的泉州花崗石和墨綠青斗石建造而成,雕工細緻雄偉。柱子前後有四對雄雌石獅做為夾杆石,並刻有楹聯,敘述著邱良功母親的節孝事蹟。是台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為壯觀的一座…. 金門縣志記載:「節孝坊:在後浦東門,嘉慶間,為贈提督邱志仁妻許氏立。」烈女傳記則記載:「許氏,後浦邱志仁妻,年未三十夫歿,遺孤良功,生才彌月,艱辛撫養,守節三 […]
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開發得最早的區域。該地早期為洪雅族人的社域,雍正乾隆年間,原住民歸順清廷,於是大量移民自大陸湧入,沿大肚溪(烏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 由於這兒交通方便,加上移民的勤勞,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台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杙」的意 […]
清光緒十年(1884),清法之間爆發戰爭,法國將領<孤拔> 上校率領遠東艦隊,在諒山戰役敗北後,轉戰基隆、淡水,欲奪取煤礦資源。劉銘傳銜命急赴台督軍,坐鎮基隆,親自督戰。同年10月1日,法國海軍官兵強登基隆,清軍被迫退至獅球嶺防線,基隆淪入法軍手中….史稱之為<西仔反> 戰役。 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攻防戰,清軍雖敗但仍守住戰線,法軍則受制於霍亂傷寒等疾病, […]
<林鳳池> (1819-1867) 字文翰,祖籍福建龍溪鄉,今鹿谷人;生於嘉慶二十四年,卒於同治六年。幼貧好學,三十六歲鄉試中舉;並攜返武夷山軟枝茶苗,分送鄉人繁植,用以改良茶種。復於戴潮春反清事件中,率眾禦敵,保衛鄉梓有功;平日亦多參與地方善行義舉,美譽流傳。 林鳳池出生於沙連保粗坑莊(今鹿谷鄉初鄉村)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生,為社寮莊宿儒<張煥文>(咸豐4年恩貢生 […]
<傅園> 原本是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的熱帶植物園。由於台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 先生在擔任校長期間,為台大樹立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典範和自由風氣,卻因病逝世於當時的臺灣省議會。台大人為紀念傅校長,在與各界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於台大校內擇處安葬 。墓園位於台大校門左側, 稱為<傅斯年紀念墓園 > 傅斯年(1896-1950) 山東聊城人,幼年喪父,由祖父及母親撫育成 […]
<楊氏節孝坊>位於新竹城的西門附近,是進出西門必經的街巷,因而稱之為<石坊街>,是往南大官道必經之路,鄰近潛園、天后宮、明志書院、淡水廳署等,使得楊氏節孝坊更顯突出。 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的楊氏節孝坊,位於西大路與石坊街口,是北台灣興建最早的一座石坊…. 楊氏節孝坊為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坊,由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所建造,最上層為雙龍環拱的聖旨牌,中層額坊間填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