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內湖 陳維藻舉人墓
大龍峒的發展並不若艋舺或大稻埕興盛,但仍然是今日臺北市發展的初起地區之一, 談及臺北市發展史,不能忽視大龍峒。 大龍峒自古有興盛的文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今日位於 延平北路四段淡水河畔的陳家。 陳氏原籍在泉州同安,渡臺始祖為陳文瀾,乾隆四十五(1780)來臺後起初在淡水行醫,後來才讓 幾名兒子也來臺發展。其中長子陳遜言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來臺,並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港仔墘 陳宅現址建 […]
大龍峒的發展並不若艋舺或大稻埕興盛,但仍然是今日臺北市發展的初起地區之一, 談及臺北市發展史,不能忽視大龍峒。 大龍峒自古有興盛的文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今日位於 延平北路四段淡水河畔的陳家。 陳氏原籍在泉州同安,渡臺始祖為陳文瀾,乾隆四十五(1780)來臺後起初在淡水行醫,後來才讓 幾名兒子也來臺發展。其中長子陳遜言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來臺,並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港仔墘 陳宅現址建 […]
1949年10月30日,立法委員吳廷環等36人在立法院第四會期第二次會議中臨時提議諮行政院院會 建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並獲得通過。 1950年3月行政院訓令財政部墊款新台幣二十萬元, 臺灣省政府撥地,於臺北市劍潭山山麓建立牌坊、紀念碑、紀念堂、招魂塚等紀念建築群。 1951年2月19日舉行落成典禮,時任總統蔣中正親率五院院長及軍政首長前往致祭, 閻錫山撰寫「太原五百完人成仁紀念碑」碑文、祭 […]
林母郭孺人暨二子壽域墓位於嘉義市都會公園內,依墓園墓碑顯示及林氏後裔說明墓園葬有林寬敏之 母親鄭發夫人及林寬敏本人,另兄長林寬裕則為空墓。 按 : 林寬敏(1866-1922) 為日治時期嘉義首富,富甲一方,開設義順商行,經營米糖等貿易, 大正年間林寬敏主導與當時多位富豪共同投資多項事業包含嘉義銀行、嘉義物產株式會社、台灣赤糖 株式會社,於大正年間捐建嘉義城隍廟戲臺, 林寬敏育有六子六女,均受日本 […]
吳尚新(1795-1848)名麟,字勉之,號勵堂,尚新是官章,為清乾隆至道光時期人物。 吳家開臺祖為吳國美,吳尚新之父吳春貴為其孫。 吳尚新的父親吳春貴,自嘉慶初年起,承辦台灣、嘉義兩縣的販鹽業務,漸漸發達,店號「吳恆記」, 址在枋橋頭 ( 今民權路、公園路口) ,所以人稱「枋橋頭吳」; 後來他並分一半給堂弟吳春祿,在磚仔橋 ( 今府前路、永福路口 ) 店號「吳昌記」,人稱「磚仔橋吳」。 至於自己 […]
從清康熙中葉《康熙台灣輿圖》來研究 , 桶盤棧是指從福安溪南岸新豐里,到二層行溪北岸這 一大片土地,有標示出山川台十里為桶盤棧,並且在這裡設有「桶盤棧汛」,桶盤杙汛最主要為 防守二層行溪及南路,該訊設千總一員,步戰守兵七十人,由此可見桶盤棧汛的重要性, 一直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乾隆內府地圖台灣圖》還見到有桶棧汛的地名,但在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卻不見了,另增加二處為「鹽水埔汛」、 […]
現今台南機場處原有崁頂山其西南有一個高台,旁邊一個圓形的窪地,形狀像桶盤, 居民在此經營客棧,就稱做「桶盤棧」。為了防禦府城,除允許建城之外,也加強城外駐兵防守。 所以桶盤棧在歷史上曾以「桶盤棧汛」出名。 汛塘是清代統治台灣的最末稍的機構,汛比塘大,汛可以在自己的管區中又布置若干個塘。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塘大約等於班,汛則有一個排的兵力,當時可能建有柵欄,檢查通過的行人。 清時在府城以南由鎮標營設 […]
觀音山原稱八里坌山,因八里坌社而得名。又稱平頂山、橫直山、新直山、興直山等各種名稱。 乾隆十七年(1752)由汀籍貢生胡焯猷捐地興建西雲寺於觀音山之麓,供奉觀音菩薩。 因其山形貌似觀音,人們就逐漸習慣將之稱為觀音山。 《台灣府志》:「觀音山,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峙於側,分支環抱, 其美景不可名狀。」 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劉伴郎退還田契字」合同,記載「興直山下外庄五榖坑口」明確的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