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 北頭洋 飛番 程天與墓
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 據傳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 坊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 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 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 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 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 […]
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 據傳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 坊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 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 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 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 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 […]
六張犁亂葬崗是一處山丘,埋葬於其中之骨骸多屬1950年代無人 認領之戒嚴時代死難者遺體,是臺灣少數至今仍存留且經確認之 戒嚴時期死難者或被處死的共諜埋葬地點之一。 該墓地中有約兩百餘座墓塚, 其中有些立有刻有死者姓名之小型石碑, 但亦有許多無可辨認者。 根據中央研究院所屬團隊初步調查結果,其中墓主約有六至七成比例為 外省籍受難者;該團隊經調閱相關卷宗後確認其墓主多為1950至1953年間 在臺北保 […]
堯樂博士(1889—1971),也譯作堯樂博斯 汗,漢名黃景福, 經名馬木提 烏守爾,曾用名堯樂娃子,初名約勒瓦斯, 父親是湖南人,母親是維吾爾族,新疆省巴楚縣人。 中華民國軍事人物,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新疆省政府主席。 幼時隨姐流落北京,精通漢語。後來被哈密王沙木胡蘇特帶回新疆, 擔任王府翻譯、鎮長、騎兵營長及王府總管等職。 1931年參加哈密維吾爾族農民起義,聯合馬仲英與省軍作戰。 1937年 […]
白榕蔭堂墓園,是白崇禧將軍墓及其家人的墓園, 位於台北市六張犁回教公墓內,建於1963年,佔地約300坪。 2012年12月13日,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墓葬類別的古蹟建築。 白崇禧將軍為民國時期重要的軍事家,以足智多謀聞名, 素有「小諸葛」之稱, 從北伐、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都建立重大戰功, 並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 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白崇禧將軍受蔣介石總統之命 以國防部長身份來臺宣慰 […]
北門中洲開基祖陳一桂妻鄭細娘之墓,相傳為鄭成功堂姑, 鄭墓在小丘北側轉彎處的南向小徑旁,小徑旁雜草過膝,由路口 進入小徑約30公尺處有西向路痕仔,沿此而入約10公尺 即可見坐北的鄭墓。 墓碑為花崗石材,刻有晉江顯紕陳門鄭氏墓字樣, 應是後來重修之墓,盛傳為假墓,真墓則無人知曉, 理由是怕被人破壞風水。 學甲地區為倒風內海的一部分,不少土地在先民拓墾時,未如現在確定。 目前所知最早拓墾的三個中心分別 […]
子龍里乃是由於區內有一子龍廟之故,子龍廟裡供奉的是趙子龍。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台驅荷後即經營臺灣為反清復明之基地, 同時有位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的林六叔,追隨鄭成功投入來台驅荷之行列 後被分配墾殖於「子龍廟」現址,成為入臺之始祖。 明鄭時期,天興縣治設在佳里興堡, 清領時期亦設巡檢司於佳里興,而子龍廟屬佳里興堡轄區, 所以早期趙府元帥出巡刈香,以佳里興為主庄,廟裡香火鼎盛。 林六叔在此定 […]
「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並請堪輿師 […]
「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並請堪輿師 […]
南山公墓位在台南舊城南郊,很多老台南的先人卜葬於此。 南山位在台南台地的西南邊陲,有竹溪自東向西,在南山的西側 不遠處注入台江內海。台地因竹溪漫流,切割出高低、起伏的地形, 乃名諸南山。 民國七○年代之前還有許多山巒、峭壁、斷崖、山谷地形。 有溪流迂迴盤旋蝕刻的地貌,坊間傳言,南山「結」出許多好風水, 堪輿師甚至明指誰的事功就是因為那一座祖墳庇蔭。 風水好,又在府城近郊,打從明鄭時期就是墓葬區。 […]
施瓊芳(1815—1868)幼名鎮圭,原名龍文,臺南人, 中舉後更名,字見田,一字昭德,又字星階,號朱垣。 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泉州石獅市永寧鎮)。 他與其次子施士洁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雙進士, 葬於今臺灣臺南市南區桶盤淺墓地內, 其墳墓為臺南市的古蹟。 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周凱調署臺灣道兼學政時入其門下, 後來被舉為道光丁酉(1837)拔萃科拔貢,同年前往福州參加鄉試中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