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古墓
(再訪)台南 重道崇文坊
昭和9年(1934),因拓寬幸町道路(今南門路) 重道崇文坊遷離臺南警察署前的原址,重組於台中公園內。 重道崇文坊建於清嘉慶廿年(1815), 當時清廷為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頒 重道崇文匾額,賜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並准建坊, 林朝英生於乾隆四年(1739),卒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 其家族以貿易為生而累積不少財富,為府城的知名富商,其故 生性樂善好施,熱心地方公共事務,捐貲 […]
七堵 李母白太夫人墓園 (下)
懿園於1954年建成,是新北瑞芳「瑞三煤礦」大亨李建興母親、白太夫人的陵墓。 說到白氏,懿園外的牌樓與白太夫人墓碑旁,都有白崇禧的題字。據傳,當年白太夫人藉著與白崇禧是本家這個緣由,成功阻止軍隊進駐瑞芳,也因此建立起兩家熟識的關係。 七堵火車站附近,有一座長壽山(又名益壽山),山勢不高,起伏有緻。登臨遠眺,視野遼闊。基隆的港區街景,盡收眼底。還依稀可見,汐止的獅頭山、刣狗寮山和丁火巧山。 不遠處, […]
七堵 李母白太夫人墓園 (上)
懿園於1954年建成,是新北瑞芳「瑞三煤礦」大亨 李建興母親、白太夫人的陵墓。 說到白氏,懿園外的牌樓與白太夫人墓碑旁, 都有白崇禧的題字。據傳,當年白太夫人藉著與白崇禧 是本家這個緣由,成功阻止軍隊進駐瑞芳, 也因此建立起兩家熟識的關係。 七堵火車站附近,有一座長壽山(又名益壽山), 山勢不高,起伏有緻。登臨遠眺,視野遼闊。 基隆的港區街景,盡收眼底。 還依稀可見,汐止的獅頭山、刣狗寮山和丁火巧 […]
七堵 林華章 暨盧孺人墓園
七堵明德山莊後面的那一整片竹林的方向,進入後不久 馬上就在前方一棵大烏桕樹下看到了一座古墳,隱身在 荒煙漫草當中。 那是一座林姓夫婦合葬的墓, 籍貫清溪,墓碑上最早的時間是清道光廿六年, 也就是1846年。 史料記載,基隆河流域自清康熙末年開始,由泉州裔為主 的移民進入開墾,而這個墓的主人就是泉州人。 據稱有一個林姓家族的渡台嬷,帶著六個兒子乘船渡海 來到台灣,其中的老三在山莊這一區買下了田地,而 […]
王功 欽賜恩榮 林成軒墓
芳苑鄉原是一片沙丘荒涼,不毛之地,據史載 約四百餘年前有福建省福州府曾姓家族定居於此, 繼有陳姓及泉州府同安縣等地居民陸續遷徙。 先民蓽路籃縷,開荒墾地,從事農漁業,人口逐年 增加,部落集結,各種產物亦有剩餘,必須向外運銷, 與福建省通航貿易居多,當時有地無名與外埠通商, 諸多不便,名曰「番仔挖」, 斯時番挖已成為內外貿易港,清廷為維持沿海治安在此間 設有汎防廳,當時海寇猖獗,蔡牽一黨時代常在海上 […]
社頭 湳雅 書山蕭姓祖墳
話說四百年前,台灣仍是一處尚未開發的美麗島嶼, 在中部彰化平原的東南,居住著一群南島語系的平埔族人, 當時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 在經歷西班牙人、荷蘭人的登台足跡後, 明末清初,漢人開始渡海來台,開墾這片美麗新天地。 漢人習慣稱呼平埔族人聚集的部落為「社」; 而「社頭」即代表當時這裡乃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 居住之地,因此得名。 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 […]
(再訪)社頭 湳底 謝惟標墓
社頭地名的起源,背後有著台灣開拓史濃厚的典故餘韻。 話說四百年前,台灣仍是一處尚未開發的美麗島嶼,在中部 彰化平原的東南,居住著一群南島語系的平埔族人, 當時有一個富饒的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 在經歷西班牙人、荷蘭人的登台足跡後, 明末清初,漢人開始渡海來台,開墾這片美麗新天地。 漢人習慣稱呼平埔族人聚集的部落為社; 而社頭即代表當時這裡乃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 居住之地,因此得名。 清初世局動盪,盜 […]
快官 石牌坑 張達朝家族墓園
張達京(1690—1773)字振萬,號東齋,綽號番仔駙馬。 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人。 是臺灣中部地區平埔原住民巴宰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 其兄弟為張達朝、張達標,也是著名的墾荒者。 康熙五十年(1711)平埔原住民巴宰族社民,受瘟疫侵襲, 頗有死傷,張達京熟練中醫,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 社人感激涕零,阿穆賜以女兒為妻,其餘諸社頭目皆以女妻之, 張達京成為番仔(原住民)的駙馬, […]
斗六 溝子埧 翰林院待詔 陳慎修墓
斗六本係平埔族洪雅族於康熙末年移至此地開墾聚成部落。 康熙五十六年(1717),陳孟林修之「諸羅縣志」已有「斗六門街」、 「柴裡斗六社」之記載,由此可見斗六在當時之開拓已頗具基礎。 乾隆初年,泉州人楊仲熹招集漢人在此開店行商而逐漸興盛。 乾隆十七年(1752)奠定街基。,二十六年(1761)置斗六門巡檢, 道光十五年(1835)改為斗六門縣丞。 清末至日治初期,溝子垻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溝子垻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