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遊踪
屯溪 新安江 索橋之夜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吳主孫權在屯溪設犁陽縣,屬新都郡,為屯溪建制之始。 晉改犁陽為黎陽。南朝宋大明八年(464)撤黎陽縣,併入海寧縣(今休寧縣)。 南朝梁承聖二年(553)復設黎陽縣,屬新寧郡。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撤黎陽縣入海寧縣。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屯溪,5月成立徽州專區,設屯溪市。 1953年12月1日,屯溪市改為省轄市,由徽州專署兼管。 1959年12月屯溪改市為鎮, […]
歙縣 漁梁壩 古鎮漫遊
安徽歙縣旅遊,有一個必去景點,那就是被人譽為「江南都江堰」的漁梁壩。 漁梁壩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 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 壩的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村。當年曾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 下揚州都要從這裡出發,堪稱徽商 「夢開始的地方」。 漁梁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岩砌成, 據說,當年徽商最興盛時,古村碼頭熙熙攘攘,晝夜停 […]
歙縣 雄村 光分列爵坊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爲雄句改名爲雄村。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 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 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 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歷代名臣輩出,確實所在爲雄。 曹家以淮揚鹽業發跡,但曹氏族人 […]
歙縣 雄村 竹山書院
雄村景區位於安徽歙縣城郊,被譽爲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爲雄句改名爲雄村。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 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 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 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曆代名臣輩 […]
歙縣 舊城區 斗山街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始於唐大曆五年。 自從晉太康元年新安郡轄黟、歙、海寧、黎陽、遂安、始新六縣以後,歷有變動。 南朝宋大明八年,黎陽縣併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五縣。 梁普通三年,划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 梁承聖二年,分海寧、黟、歙三縣各一部分置黎陽縣, 四縣劃出新安郡置新寧郡,治所海陽。 秦代即置歙縣,先後屬會稽郡、丹陽郡、新安郡等。 隋滅陳後,設歙州,治所在歙縣。北宋徽宗時,平定方 […]
歙縣 許國大學士石坊
古代徽州文風鼎盛,人文薈萃。書院、社學林立。 自唐代以來所出進士有2081人,其中徽州所轄休寧縣為中國狀元第一大縣。 徽州地區曾經湧現過多位文化界的傑出人士, 如作家張潮、汪道昆、章衣萍,語言學家戴東原, 畫家漸江和尚、黃賓虹和教育家陶行知等。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始于唐大曆五年(770),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開始徽州之名,延用至今。 北宋後期,徽州文化在此開始萌芽,到明清更與敦煌 […]
歙縣 徽州古城 東譙樓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於宋宣和三年(1121)由歙州改名而來, 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治所在歙縣。 1987年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徽州行署同時改為黃山市政府。 現在「徽州」一詞除了指「徽州區」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 歷史上長期由徽州府所轄的歙縣、績溪、休甯、祁門、黟縣和婺源六縣區域。 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