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漳州(四九) 角美 白礁 何氏節孝坊
白礁古有礁城之稱,靠山臨海,是漳州地區最富庶的魚米之鄉, 也是造化鍾神秀,地靈聚人傑的風水寶地, 昔時宮樓外圍有一道石城,周長3裏,後被鄭成功拆去加固海澄縣城, 又有朝房、戲台等,今已湮沒。 白礁,傳說很早以前是由海上的礁石浮出而成,而所有礁石又都是白色的花崗岩而得名, 古時代白礁又稱礁城,是先民們為防海匪與外盜,特在村落四周修築城牆,並設東四南北四城門。 至今還保留四城門名稱及遺址和部分 […]
白礁古有礁城之稱,靠山臨海,是漳州地區最富庶的魚米之鄉, 也是造化鍾神秀,地靈聚人傑的風水寶地, 昔時宮樓外圍有一道石城,周長3裏,後被鄭成功拆去加固海澄縣城, 又有朝房、戲台等,今已湮沒。 白礁,傳說很早以前是由海上的礁石浮出而成,而所有礁石又都是白色的花崗岩而得名, 古時代白礁又稱礁城,是先民們為防海匪與外盜,特在村落四周修築城牆,並設東四南北四城門。 至今還保留四城門名稱及遺址和部分 […]
王氏家族漂泊遷徙的歷史由來已久,現在白礁村中王氏家廟大門楹聯 : 巷本烏衣分上下,堂名世響嬗春秋(烏衣巷是東晉豪門世族王導住地); 祠堂祖廳另一副點金石柱聯 : 分支來自固始到白礁騰浪萬裏,創業本在同安振烏衣長享千秋, 都在向世人傾訴著王氏的遷徙之旅。 王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末王家三龍(審潮、審圭、審知)入閩建立閩國, 王審知受封閩王,成為王氏開閩始祖。 元末明初,閩王十四世孫王際 […]
潘振承(1714-1788)又名潘啟,字遜賢,號文岩,洋人習慣稱他潘啟官, 清廣州巨商,十三行之一「同文行」的創始人、也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 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潘啟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棲柵社。 其父潘鄉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較為貧苦。 潘啟是潘鄉五個兒子中的老大………. 潘鄉為供五個兒子在文圃書 […]
流傳郭氏家譜記載:「元至元廿八年歲次辛卯(1291)風狂浪湧,岸崩水田變為海, 祠像屋宇悉付波神,譜籍亦蕩。有裔孫耳瘤、天德見皋州之南土高於潮,樂相率從徙其上。 因得十二使公像,名斯土曰:流傳而建祠祀焉。 元末羅兵寇之亂,相与避於海島。耳瘤遂往安海塔頭,天德公歸居於流傳。 上述記載耳瘤、天德為流傳開基祖可深信不疑。 榴陽肇基始祖,諱淑翁,字里之,號覽溪,河南省光州府故始人,仕唐官拜十二使。 […]
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橋頭村的竂東社,歷史上是同安縣的轄地, 在村中流傳著一代南洋糖王的事跡, 以及他為祖母所立的中國最後一座貞節牌坊。 當年「糖王」曾在廈門創辦茶行;為維護家鄉生態從海外引進紅樹林; 樂善好施,捐助日本災民等逸聞, 從而揭開了遼東村的一段地理人文故事……… 經過錦湖小學,在迴瀾殿後面有個精美牌坊就屹立在一道石橋的橋頭處。 這一牌坊 […]
榴陽肇基始祖,諱淑翁,字里之,號覽溪,河南省,光州府,故始人仕唐官拜十二使, 總章二年(669),己已同陳將軍政公入閩鎮,守閩方卜居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住榴陽亦名流傳, 迨八世世員公徒居龍溪二十九都,石美保寮里社又名錦湖社,是為錦湖肇基始祖。 由此可見,角美流傳、石美、錦湖、遼東等地郭氏都屬榴陽衍派……… 郭春秧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華僑,遼東即期故鄉,當時屬同安縣 […]
現屬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橋頭村的遼東社,歷史上是同安縣的轄地, 在村中蘊藏著一代世界「糖王」郭春秧的事跡。 據漳州有關的華僑史料記載,郭春秧是今龍海角美鎮人,家世顯赫。 祖父郭其雨是清朝資政大夫,父親郭河北是清轉運使。 郭春秧17歲隨叔父郭河東遠渡爪哇經營糖業。後來成為能與荷蘭人抗衡的糖業巨頭, 並在台灣和廈門之間經營茶葉,創立台灣茶商公會,營運茶葉至南洋。 事業發達時,先後在廈漳等地設立農場並開 […]
批,是福建和廣東的閩南、潮汕地區對家書乃至一般信件的通稱。 僑批也稱為番批,是特定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下的產物, 它產生于近代東南亞華僑社會。 當時,隨著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廣東、福建等省的公民移居東南亞各國日益增多, 他們不時托人向家鄉捎些信件和銀票, 由此促使了銀信合封的僑批和經營這種民間金融郵政形式的僑批業的形成。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大規模地 […]
在漳州,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這一歷史建築,見證了天一批館的輝煌, 也誕生了一個在中國郵政史、中國金融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民間僑批局。 天一批館的總局舊址,位于漳州市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 1992年被定為龍海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定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核定公布天一總局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一批館系由旅菲華僑郭有品于清 […]
在龍海市九龍江入海口流傳村, 坐落著清末民初聞名海內外的僑批業巨擘—天一信局總部建築群。 清光緒六年(1880)經營批信多年的漳州府龍溪縣「水客」郭有品在其家鄉創辦「天一批郊」, 由此郭有品開始從單幫「水客」往來南洋和大陸之間的解送向公司化僑批業務經營轉變。 「批」是福建閩南地區對家書乃至一般信件的通稱, 而「僑批」產生於近代東南亞華僑社會。 光緒十八年(1892)郭有品在流傳設立總局,在廈門、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