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一) 雲谷索道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 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於天寶六年(747)改為「黃山」。 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讚嘆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徐霞客評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 並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 清趙士吉曾說: 「 […]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 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於天寶六年(747)改為「黃山」。 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讚嘆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徐霞客評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 並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 清趙士吉曾說: 「 […]
南宋官窯博物館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南緣,閘口烏龜山南麓, 是一個以宋代建築形式為原形的仿古博物館、中國第一座陶瓷專題博物館。 官窯廣義是指朝廷開設的窯場,狹義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開設的瓷窯場。 官窯是中國古代五大瓷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一。 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 […]
南宋御街沿中山路建成,中山路在南宋的時候稱為御街、天街、大街, 是南宋都城臨安南北走向的主軸線,承載了杭州800多年的歷史, 是最能反映杭州歷史變遷和歷史風貌的街區……. 南宋文人耐得翁《都城記勝》中曾提及 : 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室。 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盛況。 南宋御街是杭州市的一條特色商業步行街,南北走向,屬於上城區中山中路。 它北至 […]
杭州清河坊街位於上城區,粉牆黛瓦、古色古香的建築與街道,呈現出清末民初風貌, 重現了早年的市井小民的生活文化, 是杭州市內保存最完整、極具歷史價值的仿古街道……… 整個清河坊區域佔地約13.66公頃,主要從鼓樓灣的北端至高銀巷與中山中路、河坊街一帶, 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清河坊的街道仍保留著早年傳承下來的風貌, 並有多間迄今依然生意興隆的老字號店舖,都 […]
五代十國十,吳越國(907-960)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 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 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 從五代至 […]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公里, 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繞湖一周近15公里。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 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 […]
宋開寶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 宋代為泉州古港之南港,建鎮至今已800多年。在歷史上幾經興廢………. 安海屬晉江縣治下開建鄉修仁里,稱為安海市。 由于海外貿易發達,元佑二年(1087),泉州設立市舶司,於安海設立徵稅關卡, 因境內有一清澈石井故稱「石井津」。 後因兩市徵稅紛爭,建炎四年(1130)設「石井鎮」首任鎮監 […]
石井鎮,為南安沿海重鎮,鎮政府駐地石井村,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家鄉, 1956年置石井區(包括現在水頭部分地區)。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 (後改石井公社)。 1961年改石井區。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鄉,同月改石井鎮。 石井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淳樸的海濱民俗風情。 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楊子山書院講學,故有理學淵源開石井讚譽 ; 明民族英雄鄭成功以收復台灣的民族赤誠感化 […]
石井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閩東南海峽西岸的海上對外交通要衝。 東隔馬江毗鄰晉江東石,南臨浯江遙對金門,西連龜山與廈門翔安巷東接壤,北與水頭交界。 石井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海口之一。 隋·大業年間(605—618),隋煬帝譴使開發夷州(台灣),曾泊舟於此。 唐辟海上絲綢之路,石井港為古泉州港支港之一。 宋建炎四年(1130),在安海設置「石井鎮」, […]
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居住在黃河兩岸,稱為共工氏,是炎帝的傳人。 他性格剛烈而好戰,傳下來共工用頭去撞不周山,使天空傾斜,天下大水泛濫的故事。 而事實上共工氏善于治水,其首領被尊為水神,從黃帝時起就擔任治理水利的官職。 后來大禹治水時,共工氏卻不予合作。大禹就聚集天下諸侯打敗共工氏,并將他們流放到江南的蠻荒之地。 共工氏為了避仇,就在共字邊上加了個水字旁,稱自己為洪氏。 共姓在改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