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二) 廈鼓碼頭 國際郵輪中心
國際郵輪中心碼頭位在廈門市西側的東渡港區,原本是小三通在走的東渡碼頭, 配合廈門市的海港建設,將這裡整合成一個新的休閒港區,聽說未來還會規劃商業、酒店、娛樂、 辦公室、電影院、文創藝術市集等多功能的服務。 前晚下了一陣小雨, 清晨的廈門中山路街上顯得有些清涼……… 準備搭乘公交車前往東渡碼頭。 現在外地遊客前往鼓浪嶼,都是要前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搭船的。 因為廈鼓 […]
國際郵輪中心碼頭位在廈門市西側的東渡港區,原本是小三通在走的東渡碼頭, 配合廈門市的海港建設,將這裡整合成一個新的休閒港區,聽說未來還會規劃商業、酒店、娛樂、 辦公室、電影院、文創藝術市集等多功能的服務。 前晚下了一陣小雨, 清晨的廈門中山路街上顯得有些清涼……… 準備搭乘公交車前往東渡碼頭。 現在外地遊客前往鼓浪嶼,都是要前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搭船的。 因為廈鼓 […]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 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 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 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 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 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 […]
宋淳佑年間,海滄區南部劃屬福建路漳州,為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轄域為今 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海滄農場 ; 今海滄區北部仍屬福建路泉州,為同安縣明盛鄉積善里, 轄域為今東孚鎮、第一農場和天竺山林場。 民國29年(1940) 海澄縣劃為4區,三都地區屬第四區,駐海滄,領1鎮2鄉共28保。包括 : 滄江鎮(有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10保)、 金鍾鄉(有錦裏、內坑、 […]
蓮塘別墅最早名為蓮花洲,由旅越華僑陳炳猷於1904-1906年興建。 蓮花洲陳氏先輩在19世紀初下南洋歷經數十載奮鬥,成為越南米業大王,繁衍子孫遍佈東南亞。 後來,陳炳猷返鄉在海滄柯井村旁的蓮花洲購地興建蓮塘大厝建築群。 站在蓮花洲陳氏家族創建的蓮塘別墅天井里,會被眼前的建築所惊服, 別墅的規模和藝術遺存,絕對是福建之冠。 別墅原是陳家辦的中學,天井里有三個戲台,農忙放假后,戲台上演出農 […]
海滄在隋開皇九年(589)時屬泉州南安縣。 唐初屬嶺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改隸江南東道清源郡。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轄之。 宋淳佑年間,海滄區南部劃屬福建路漳州,為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 轄域為今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海滄農場 ; 海滄區北部今日仍屬福建路泉州,為同安縣明盛鄉積善里, 轄域為今東孚鎮。 […]
走進漳州龍海市東園鎮埭美古村,276座房子格局大小相同、呈軸對稱排列、 布局整齊劃一地呈現在眼前,還是讓初來乍到者嘆為觀止。 埭美古村村民是南宋理學家陳淳的後人。 作為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闡發者,陳淳進一步發展了朱熹的思想。 在埭美,陳淳後人恪守祖訓、遵循祖制,以淳樸的方式將好家風在家和人樂 的尋常生活中世代傳承。 近年,埭美古村里出現了家風堂,由當地村民捐獻「三人公」陳氏祖厝15年使用 […]
據《俊美陳氏族譜》記載: 陳淳十二世孫陳仕進于明景泰元年(1450)開基埭美社,始建大厝(即現前祠堂)。 後來,陳仕進建三座一模一樣並排大厝分給陳大霞、陳大川、陳大筆三個兒子, 隨著族群的擴大,又在 4座大厝的左右和後面建起一座座格局一樣、大小相似的一排排大厝,並定下族規: 哪家致富建房均由族裏統一規劃,後代子孫不能改變建築格局。 埭美村位於九龍江南溪下游,水系發達,田園秀麗,民風淳樸,是別具一 […]
埭美古民居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四周環水, 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共有276座民居,其中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有49座。 這意味著,560多年前這一村莊已經有了雛形。 埭美古村(當地人稱埭尾村),位於漳州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埭尾社,九龍江沿岸南溪下游。 這裡保存著漳州目前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築群。 整個村子依山傍水,漫步在村中古厝群落間,看著紅磚燕尾脊, 耳邊不時傳來水流鳥鳴聲 […]
海澄鎮,地處九龍江下游匯海之濱,史稱「月港」,明代時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 著名港口、閩南一大都會,素有「小蘇杭」之美譽。 「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生動的歷史寫照…….. 數百年前,碼頭「海舶鱗集,商賈咸聚」的繁華景象已毫無蹤跡, 只有一些小漁船捕魚歸來停靠。 明代,這處漳州龍海的隱蔽小港,開始漸露頭角,最終發展成明清時期海上貿 […]
海澄縣的風光,非月港莫屬。 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因其狀似彎月而得名。 1567年,隆慶帝登基開始推行新政(亦海澄建縣之時),時福建巡撫涂澤民上請「除販夷之律」, 為海上的貿易活動開綠燈,船商巨賈「准販東西二洋」貨物。 最初選擇詔安梅嶺作為大明海關開放試驗地,後改于海澄, 時「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農貿雜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酬醉皆夷產」。 月港因之與漢、唐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