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四二) 胡里山炮台 (上)
胡里山自從明代就設有炮台,並派兵駐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閩浙總督顏伯濤 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 稱為「石壁炮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台被毀。 現存胡里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 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 工程始建於光 […]
胡里山自從明代就設有炮台,並派兵駐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閩浙總督顏伯濤 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 稱為「石壁炮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台被毀。 現存胡里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 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 工程始建於光 […]
從廈門大學的白城校門出來,過了橋就是白城沙灘, 這裡沙子質量不算特別好,不過卻挺熱鬧,很多人在這裡游泳,玩耍, 自有一份南方城市的閒適。 廈大白城還有許多有趣的景致, 沙灘上點綴著一隻只巨大的滑鼠,半環型天橋猶如巨大的時鐘, 白城遺址上雕刻著各種抽象的方形圖案。 融合美麗景色與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於一體………. 從白城沙灘開始有環島棧道, 可以邊走 […]
廈門大學,簡稱廈大,1921年4月由華僑陳嘉庚創辦,初名私立廈門大學, 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 1921年4月6日,私立廈門大學假集美學校舉行開學儀式, 中國第一所由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宣告成立。 初創時,學校設有師範、商學兩部,師範部下分文、理兩科,學制預科兩年、本科四年。 自1921年秋季起,師範學部改為教育學部,並增設文、理兩學部, 全校共設文、理、商、教育四個學部。 192 […]
南普陀寺位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唐末建寺,迄今千餘年。 最早名為泗洲寺,北宋時僧人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廢,明代重建,改名普照寺,遷於今址。 康熙二十二年(1684)施琅捐資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 按 : 泗州大聖為中亞人,唐高宗時來中國,法號僧伽,在泗州傳教時,在地上挖到普照王佛, 主人發心捐宅為寺,是為普照王寺。被認為觀音化身,在信徒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尤其在福建,有很 […]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因寺院裡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 又在普陀山以南因此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 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 […]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 規模在廈門島上佛寺中居於首位。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 是一間在閩南和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 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 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得靖海 […]
鼓浪嶼原名為圓沙洲或圓洲仔,因島嶼之西南有海蝕洞礁石, 常受浪潮衝擊拍打,聲如擂鼓,明朝時就以此原故把圓沙洲另取名為 — 鼓浪嶼。 嶼上最高處為日光岩,舊稱龍頭山,俗稱岩仔山又名晃岩。 據傳明末名士池顯方在山下建晃園,山因此名晃岩。 又相傳鄭成功來到晃岩時,因見晃字本身為日光兩字組合,認為日光兩字比晃字有意義, 就因此改取為日光岩。 日光岩(龍頭山)山勢秀拔,樹木蔥鬱,頂上 […]
1902年,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先後陸續有英、美、法等國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許多外國人在此居住,成立了洋行、公司、學校和教堂,也築造一幢又一幢的西洋建築; 就連本地居民和旅外華僑也模仿相同風格,使得鼓浪嶼和上海外灘被同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2005年甚至被國家地理雜誌選為「中國五大最美城區」之一。 禮拜堂附近的龍頭路則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沿街的建築物完好地保存著原有的閩南洋樓型式, 只是不可 […]
鼓浪嶼在宋代就有福建人開始上島開發,元代設兵員禦守。 明初,設汛口,建墩台。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建寨屯兵, 進行抗清鬥爭。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爲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大量湧入廈門, 由於鼓浪嶼自然條件優越,非常適於居住,而成爲在廈外國人選擇的辦公地和居住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後,美、德、法、日等國 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 光緒二十八年(1902)被迫劃租界, […]
鼓浪嶼在宋代就有福建人開始上島開發,元代設兵員禦守。 明初,設汛口,建墩台。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建寨屯兵, 進行抗清鬥爭。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爲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大量湧入廈門, 由於鼓浪嶼自然條件優越,非常適於居住,而成爲在廈外國人選擇的辦公地和居住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後,美、德、法、日等國 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 光緒二十八年(1902)被迫劃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