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牧師樓 姑娘樓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 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 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 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 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 […]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 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 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 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 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 […]
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俗稱為小白宮,是炮台埔系列洋樓建築中最早興築的建物, 於1997年2月1日經古蹟評鑑審議會議評定小白宮為三級古蹟。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由其仍舊耀眼亮麗的琉璃屋瓦及廣闊的建築格局。 日治時期此地歸屬於稅關,但後期確任其荒廢,目前則歸財政部管轄。 清朝時淡水曾因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及(咸豐十年(1860) 北京條約,而成為北台重要的 港口,在貿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 […]
淡江中學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江學校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位於真理街26號, 1882年7月,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在滬尾設立一所神學院「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IIege),後世以「牛津學堂」著稱,此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 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為神學校。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取得 教育碩士學位後,返台籌辦一所中學校;1914年3月9日,台灣 […]
在福佑宮後方靠近重建街的山坡上有一幢米黃色的兩層洋樓,過去稱為「紅樓」, 因為此樓原本是磚紅色的外貌。仿英國領事館風格,可俯瞰淡水河景緻的紅樓,係由船商 李貽和建於1895年,落成以來即為名景,遊客可以從中西合壁的樣貌, 約略的想像百年前豪門宅邸的生活。 淡水紅樓建於1895年,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 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 […]
淡水禮拜堂是為了紀念馬偕博士來台六十週年,在1932年開工重建,1933年11月28日落成使用。 這棟仿歌德式教堂,由著名洋樓匠師黃阿樹(人稱「樹司」)承蓋,三萬塊品質極佳的「黃東茂」磚, 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內部以11.6公尺大跨距鐵骨托住屋頂。 淡水禮拜堂六十餘年來始終保持原貌,內部之座椅、講台、聖桌尚在使用。 1986年此教堂再經大翻修,因台灣紅瓦難以維修,而翻換瑞典進口之鋁質浪 […]
聖望教會位於樂生療養院區,起初是專為服務樂生療養院內的痲瘋病友而設,是其特別之處。 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決議創建癩病(又稱麻瘋病、漢生病)療養院。 昭和四年(1929),療養院正式開工。 1930年4月,完成了三棟患者住宅,其餘還有本館一棟,消毒等功能一棟、 浴場一棟、炊事場一棟、暫時收容處一棟,加上其他倉庫與官舍等,共完工有一千二百十餘坪。 首任院長上川豐則在10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