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 頂庄 林家洋樓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清廷將「保」易為「堡」,故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1897年,實施行政區制,線西地區改隸 臺中縣和美線辦務署。1898年,線西地區再改隸彰化辦務署。 1901年,彰化立廳,線西地區改屬 […]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清廷將「保」易為「堡」,故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1897年,實施行政區制,線西地區改隸 臺中縣和美線辦務署。1898年,線西地區再改隸彰化辦務署。 1901年,彰化立廳,線西地區改屬 […]
太平境基督教會建築有白色三角屋脊、五角窗形、 拱形的多角屋頂,有著濃厚的教會風格。 本教會是英國長老教會以醫療傳道,將基督的福音傳來台灣之 紀念教會,是全台最早的教會,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 設教紀念教會。 1865年5月27 日,英國母會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生 (Dr. James L. Maxwell, M. D.)奉使來台,選定台南為 英國長老教會台灣宣教中心。 同年6月16日,馬雅各醫生在府 […]
「蔡家洋樓」位於路竹鄉下庄村,為日治時期的「下庄街」, 洋樓約建於昭和年間(1930),外型已明顯逐漸擺脫「式樣建築」 華麗的裝飾風格,有朝著重於空間實用機能的考量, 傾向折衷式建築的樣式。 「蔡家洋樓」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加上一樓六角變形柱式與 二樓圓柱上45°托木設計,結構紮實嚴謹,維護良好, 後世又多未擅加改建,在日治時期的民居洋樓中, 最是難得可貴。 蔡家洋樓面寬五開間,正面亭廊為三 […]
萬丹原為馬卡道族群居之地,鳳山八社之下淡水社、上淡水社 皆為於今日萬丹鄉境內。 早在荷蘭統治時期就有Pangdangh、Panendal音近萬丹的紀載。 康熙中葉,漢人越過高屏溪來開墾萬丹。 不久後即有萬丹街之稱,為屏東平原最早為漢人所開發的地區之一。 雍正年間,縣丞署建於萬丹。 萬丹鄉在清治時期,屬於鳳山縣所轄,昔日有一萬丹港, 可通外海。亦設有萬丹汛,駐兵數十名。 臺灣日治時期初為阿猴廳港 […]
客家族群以在兩三百年前來到麟洛鄉開發; 北客則大約在民國三十至五十年間從台灣北部移居麟洛, 大部分集中在新田村和田心村; 閩南族群少部分在民國三十四年前就已經來麟洛發展, 民國六十年後才有大量閩南族群移居麟洛,分散居住在 新田村、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 麟洛地區早期屬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生活領域, 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凌洛」。 麟洛鄉與竹田、萬巒、內埔三鄉同時開墾, 清康熙年間 […]
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Hoanya)羅亞支族他里霧社(Talivu)活動範圍, 在荷據時期(1624)有閩客漢人移民來臺開墾的紀錄, 當時荷蘭人築「埤」儲水,時人稱為「紅毛埤」; 日治初期置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各設役場, 茄苳腳隸屬於當時之嘉義縣斗六支廳,大埤頭區隸屬當時之嘉義縣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 光復後改稱為大埤鄉。 位於雲 […]
柳原教會為日治大正4年(1915), 依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 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所興建,於大正5年(1916)10月竣工。 戰後,在舊教堂南側增建新聖殿,民國87 年又大興土木, 完成地下停車場、主日學教室、辦公室、牧師館等。 柳原教會舊教堂平面圖,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 是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 其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絕佳, […]
平溪區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活動地,清領時期,漢人開始移墾, 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漢人多先居於南港或汐止,再慢慢來到平溪, 散居於丘陵、河谷地,除了稻米種植外,還以種薯榔及大青為業。 清領末期,煤礦業於本區興起, 除令原以農為業的區民,紛投入報酬較高的礦業外,並吸引其他相關 行業及外來人口進入。 日治時期(1918),當時礦業龍頭顏雲年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 全面開採本區煤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