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 社皮 陳家洋樓 (大和)
萬丹原為馬卡道族群居之地,鳳山八社之下淡水社、上淡水社 皆為於今日萬丹鄉境內。 早在荷蘭統治時期就有Pangdangh、Panendal音近萬丹的紀載。 康熙中葉,漢人越過高屏溪來開墾萬丹。 不久後即有萬丹街之稱,為屏東平原最早為漢人所開發的地區之一。 雍正年間,縣丞署建於萬丹。 萬丹鄉在清治時期,屬於鳳山縣所轄,昔日有一萬丹港, 可通外海。亦設有萬丹汛,駐兵數十名。 臺灣日治時期初為阿猴廳港 […]
萬丹原為馬卡道族群居之地,鳳山八社之下淡水社、上淡水社 皆為於今日萬丹鄉境內。 早在荷蘭統治時期就有Pangdangh、Panendal音近萬丹的紀載。 康熙中葉,漢人越過高屏溪來開墾萬丹。 不久後即有萬丹街之稱,為屏東平原最早為漢人所開發的地區之一。 雍正年間,縣丞署建於萬丹。 萬丹鄉在清治時期,屬於鳳山縣所轄,昔日有一萬丹港, 可通外海。亦設有萬丹汛,駐兵數十名。 臺灣日治時期初為阿猴廳港 […]
客家族群以在兩三百年前來到麟洛鄉開發; 北客則大約在民國三十至五十年間從台灣北部移居麟洛, 大部分集中在新田村和田心村; 閩南族群少部分在民國三十四年前就已經來麟洛發展, 民國六十年後才有大量閩南族群移居麟洛,分散居住在 新田村、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 麟洛地區早期屬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生活領域, 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凌洛」。 麟洛鄉與竹田、萬巒、內埔三鄉同時開墾, 清康熙年間 […]
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Hoanya)羅亞支族他里霧社(Talivu)活動範圍, 在荷據時期(1624)有閩客漢人移民來臺開墾的紀錄, 當時荷蘭人築「埤」儲水,時人稱為「紅毛埤」; 日治初期置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各設役場, 茄苳腳隸屬於當時之嘉義縣斗六支廳,大埤頭區隸屬當時之嘉義縣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 光復後改稱為大埤鄉。 位於雲 […]
柳原教會為日治大正4年(1915), 依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 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所興建,於大正5年(1916)10月竣工。 戰後,在舊教堂南側增建新聖殿,民國87 年又大興土木, 完成地下停車場、主日學教室、辦公室、牧師館等。 柳原教會舊教堂平面圖,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 是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 其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絕佳, […]
平溪區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活動地,清領時期,漢人開始移墾, 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漢人多先居於南港或汐止,再慢慢來到平溪, 散居於丘陵、河谷地,除了稻米種植外,還以種薯榔及大青為業。 清領末期,煤礦業於本區興起, 除令原以農為業的區民,紛投入報酬較高的礦業外,並吸引其他相關 行業及外來人口進入。 日治時期(1918),當時礦業龍頭顏雲年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 全面開採本區煤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 […]
北投教會為加拿大傳教士馬偕所創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所建的教堂。 也是台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由加拿大來台的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 在1912年所設計建造。 當時附近信徒多為北投的平埔族人, 在台灣近代宗教發展史上具有見證之價值。 1912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友陳近提供教堂現址土地, 並由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負責設計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