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文巷弄之八 福州街
北市府市政會議通過文化局提案,分別將座落在青田街7巷2號、牯嶺街60巷2、6號、及福州街 20、22、26號等3處共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 這批日式宿舍均為國立台灣大學所管理維護。 將台灣大學位於青田街、牯嶺街、以及福州街3處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這批日式宿舍目前都在使用中,因此屋況保存相當良好,其中福州街的日式宿舍, 除了是知名的哲學大師方東美故居外,福州街20、22號在日 […]
北市府市政會議通過文化局提案,分別將座落在青田街7巷2號、牯嶺街60巷2、6號、及福州街 20、22、26號等3處共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 這批日式宿舍均為國立台灣大學所管理維護。 將台灣大學位於青田街、牯嶺街、以及福州街3處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這批日式宿舍目前都在使用中,因此屋況保存相當良好,其中福州街的日式宿舍, 除了是知名的哲學大師方東美故居外,福州街20、22號在日 […]
日人治台之後,曾經陸續執行多次的市街改正計劃,也就是透過都市計畫方式,改善交通、 衛生、建築風貌等等問題。日據時代初期,來臺人員多半暫時居住在清代的官府衙署當中, 隨著殖民統治的開展,臺北市以臺灣總督府作為中心向外輻射, 1930年代以前,陸續完成了今日的仁愛路、徐州路、濟南路與杭州南路等道路, 當時這些路經之地,都屬於幸町的一部份, 這一帶便在1935至1945年間,迅速發展為住宅區域。 日據時 […]
1922年,日本殖民政府成立台灣總督府高等學院(即師大的前身),又在1928年成立台北 帝國大學(即台大的前身),左近一帶於是才漸次發展成了教職員住宅宿舍雲集之處。 加上在這前後陸續蓋起來的台灣銀行和殖民政府高級文官的宅邸宿舍,遂構成了巷弄縱橫、 瓦頂、木牆、紙窗、拉門、褟褟米、庭園裡花樹環繞的日式建築群的風貌。 就這樣,在約略一百年前左右,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個日式宿舍集中的住宅社區。 古亭町為台灣 […]
原名錦町六條通的錦安日式宿舍群,興建於日治時期,座落於錦町133番地, 原是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營林共濟組合」員工居住之宿舍。 根據昭和16年(1941年)8月16日版《臺北市報》,廢止「大安第一區」及「大安第二區」, 成立「堀川町區」、「昭和町區」、「大安區」。 昭和町區之區域範圍為大安之內三張犁道路以南、第一號公園道路線及沿線以西、福住町、 錦町町界線沿線以南。 錦町的地名於戰後地籍上畫規 […]
臨近齊東街一帶的日式住宅區舊稱幸町職務官舍群,目前大部分為臺灣銀行帳列資產,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 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在1935年間,附近區域住有包括第二高女學校、 醫學校、工業學校、帝大教授、交通局庶務課技師、國土局土木課技師、總督府食糧局局長、 殖產局總務課、總務局審議室事務官、總務局地方課、國土局電力課、財務局會計 […]
溫州街位於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與前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 由於其地緣關係,使得過去的溫州街成為許多學者教授的住所,他們大都住在日式房舍裡,讓溫州街 更增添幾許古典幽雅的氣息。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建於1945年,原為台大教授的宿舍群, 庭院之內植物濃綠青翠,充滿濃厚的文藝學術氣息。 殷海光先生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居來台,一方面在台北帝國大學(現 […]
青田街,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大學宅地」,和溫州街、永康街、和平東路一段都屬於這一範圍, 是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師大) 設立後,逐漸形成的教授宿舍群。 至今青田街一帶依然存在30多棟日式宿舍,也是全台日式住宅保留最完整的區塊。 雖然公寓大樓不免穿插座落,但漫步青田街,仍可感受和台北其他地方不同, 尤其巷弄裡大樹特別多,許多還是從日治時期就種下的榕樹、菩提樹、印度橡膠樹、台灣肖 […]
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二百多年前,這裡是艋舺經朱厝崙、錫口,然後渡船到基隆的「米道」, 此路也供應者城內所需的煤與生活用品,熱鬧非凡。 齊東街因為呈弧線形狀,街頭看不到街尾,也曾因為多位名人群居附近而有「官巷」之稱, 如孫運璿院長、李國鼎等人,此外,鄭豐喜先生、雕塑家楊英風、歌手楊烈也曾在此居住。 街道特有的日式建築,曾是偶像劇的取景地,至今仍留有濃濃日式建築風味, 庭院的樹木剪裁得極為雅致,與被台 […]
紀州庵,臺北市市定古蹟。原為料理店,為日治時代八家料理屋碩果僅存的一家,由於見證當年螢橋 一代的風貌,具歷史價值。 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紀州庵屬川端町,由平松家族所經營,緊鄰河畔,景色宜人,為高級料亭。 1950年代,戰後的紀州庵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場景寫出《家變》。 所處的這一條蜿蜒的同安街,在50、60年代,聚攏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藍星詩社、 […]
小粗坑水力發電廠成立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 8月間,坐落在新店市新烏路、永興路交會口, 從永興路進入約二百公尺抵感恩橋,就是王永慶所所屬的台朔公司捐建。橋的左側有一棟古典優雅 的巴洛克式建築,此即為小粗坑發電廠。 小粗坑發電廠,目前係由台灣電力公司桂山發電廠管理,是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 也是目前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發電廠,與龜山發電廠、桂山發電廠及烏來發電廠皆是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 開發新店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