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師大附中、臺師大附中、臺灣師大附中、附中,公立完全中學, 附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鄰近捷運大安站、美國在台協會、大安森林公園,是北市校地面積最大的高中。 全台諸多的公立高中裡,以自由校風及多元發展為其特色,為臺灣最著名的高中之一。 師大附中的前身,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二年(1937),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清代稱為「十二甲」的大安區西北角假農業試驗場部分用地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師大附中、臺師大附中、臺灣師大附中、附中,公立完全中學, 附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鄰近捷運大安站、美國在台協會、大安森林公園,是北市校地面積最大的高中。 全台諸多的公立高中裡,以自由校風及多元發展為其特色,為臺灣最著名的高中之一。 師大附中的前身,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二年(1937),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清代稱為「十二甲」的大安區西北角假農業試驗場部分用地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舊稱台北第三高女、北二女。 曾為北市六省中之一、台北市公立三大女子高中之一(另外兩所為北一女中、景美女中)。 該校歷史悠久,是臺灣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為臺灣女子菁英中學之一。 明治三十年(1897),設立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 明治三十五年(1902),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9年學校遷校至「艋舺公學 […]
現朱崙街一帶舊名朱厝崙,光復後的民國35年實施地方自治時劃分成立鄰里,命名「朱崙里」。 朱厝崙社區服務範籌包括三個里(力行里、朱崙里、埤頭里),為人文匯聚、住商混合的老社區, 社區活動場地有中正國小、奧會體總大門口中庭、朱崙區民活動中心、朱崙老人公寓、朱崙公園、 福聚宮以及豐富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如臺安醫院、中崙診所、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中山區社福中心等。 朱厝崙其最早的名稱為周厝崙,開墾者為福建泉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自1912 年建校,歷經日治時期之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 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光復後,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 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直至民國86年(1997) 升格為現今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立於大正元年(1912) ,為臺灣技職教育之濫觴,校史輝煌悠久。 定位為「實務研 […]
建國啤酒廠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現亦稱台北啤酒工場,前身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酒廠, 在日治時期為臺灣唯一一間生產啤酒的酒廠。其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的建築於2000年6月30日公告 為直轄市定古蹟,而二次大戰後才興建的釀造大樓、儲酒室與包裝工場則在2006年11月23日 公告為歷史建築。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1919)1月,由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擔任社長, 相關機械設備自美國夏威夷進口 […]
塔城街、忠孝西路、西寧北路、鄭州路圍合區域,在清末以前原為私有耕田及民宅,光緒十一年 (1885)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擇此建造臺北機器局。 日人治臺初延續原有軍事用途,成為砲兵修理工廠, 之後轉為鐵道部及鐵道工場,工場遷出後有改為鐵道部宿舍區,逐漸演變成今日樣貌….. 該區塊在清末時是接官亭及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機器局之所在地, 其址原為劉銘傳所聘外籍顧問宿舍,於日治時期(1932),於原 […]
國父史蹟紀念館原為 國父二次來台時下榻日人經營之「梅屋敷」旅館。 當時 國父曾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親書「博愛」,為其弟藤井晤一郎親書「同仁」做為紀念。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政府遂於次年以「梅屋敷」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以作永久紀念。 民國七十二年,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正式興工,本館因位於東隧道正頂端,需暫以搬遷方式拆移, 俟鐵路工程告一段落,再於原紙北方約五十公尺處重建。 重建後之國父史蹟紀念館 […]
華光社區位於中正紀念堂東南方,為大安區的光明里及錦泰里,杭州南路、金山南路、金山南路 2段30巷、金華街之間的區域,為大安區與中正區交界處,總佔地面積約有2000坪。 該社區土地屬於國有土地,管理單位為法務部。2007年底,行政院提出四大金磚計畫,欲開發 華光社區為「台北華爾街」,因此開始對居民提告。 其中該土地的違建戶被要求自行拆屋還地,繳交不當得利及土地使用補償金, 並依法進行凍結帳戶、扣薪水 […]
潮州街隱藏在和平東路與金華街之間的平行線上,是台北人逐漸淡忘的一條繁華路, 仍舊從路底的青田街穿越永康街、麗水街、金山南路,而不可思議地跨過羅斯福路與福州街 連結著,窄小而狹長 地,從密集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大戶豪宅,沒落頹敗拆遷, 又一戶戶地改建為時髦卻低調的高樓大廈。 集合古今繁華如浮雲的潮州街,既奢華又落寞地交融了半世紀,依然持續地起落著…… 金華街在日治時代為福住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