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少年刑務所 職務官舍群
全新竹縣市數量最多、規模最完整、蘊涵大量生活故事的日式建築群,就在新竹監獄。 監獄業已計畫搬遷,而現已閒置多年的周邊官舍群以及未來將空置的監獄主體建築,因其優異區位, 早已引來都市更新的剷平危機……. 明治28年(1895),日人逐步制定了《臺灣監獄令》及《監獄假規則》施行細則,開始了臺灣日治時期的獄政史。 明治29年(1896)四月,日人開始在臺灣各地規劃設置監獄 […]
全新竹縣市數量最多、規模最完整、蘊涵大量生活故事的日式建築群,就在新竹監獄。 監獄業已計畫搬遷,而現已閒置多年的周邊官舍群以及未來將空置的監獄主體建築,因其優異區位, 早已引來都市更新的剷平危機……. 明治28年(1895),日人逐步制定了《臺灣監獄令》及《監獄假規則》施行細則,開始了臺灣日治時期的獄政史。 明治29年(1896)四月,日人開始在臺灣各地規劃設置監獄 […]
辛志平校長故居為日治時期新竹中學校附屬之校長宿舍,為日治時期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所建, 自新竹中學校創校以來,本建物即為歷任校長居住宿舍。 目前並無文獻資料明確記載其創建年代,然而由新竹中學校之建校沿革推測辛公館的創建年代應於大正十一年(1922)。 雖然新竹中學校後來遷至十八尖山下,原校地提供新竹女中使用,但校長宿舍並未隨之遷移,仍位於舊址, 因此目前位於新竹女中之側。 按: 辛志平,廣東省羅 […]
光緒21年(1895),也就是明治28年, 這一年,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 同年5月29日,日軍從三貂堡澳底灣鹽寮登陸;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城,17日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展開對臺灣的統治。 初期,日本人對臺灣的行政區域劃分,沿襲清朝末年「三府一直隸州」 的基礎,改府為縣,劃分為「三縣一廳」, 分別為: 台北縣、臺灣縣、台南縣及澎湖島廳。 明治34年11月,在後藤 […]
日治時期有三類建築,各代表政府、教會與民間的建築風格。 代表日本殖民政府權威主義性格的建築,大部分是模仿自當時歐洲流行的建築物, 可從日治時期城內的官方建築得知其大略。 今日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山堂與行政院, 各代表日治時期官方古典式、過渡式與現代式三個時期的建築物風格。 昔日台北三市街的規模是日治時期台北都市發展的主要基礎, 而都市體制的奠立與再發展,則有賴於日治時期的規劃。 […]
原名「梅屋敷」的國父史蹟紀念館,是一個融合中國江南庭園造景和東洋風格的旅館建築, 國父在1913年計劃商討袁世凱時,就曾數度下榻於此,國父來台保有最完整的居住記錄就是在梅屋敷時, 當時「梅屋敷」是由日本人大和宗吉所經營, 為了紀念國父來台的珍貴史蹟,也能讓後代子孫有機會瞻仰國父來台締造民國之偉業, 「梅屋敷」在光復後即改名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並對外開放參觀。 國父史蹟遍值松、竹、梅、草皮等植 […]
宜蘭設治紀念館的前身,是歷任地方首長的官邸。 「設治」是「設官治理」之意。宜蘭係於清嘉慶17年(1812) ,方由大清帝國設廳任官。 歷經清治、日治與國府時期的統治,對於宜蘭的人民、土地,及政治、經濟與文教,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融合日本房舍與西洋古典建築形式,所用的檜木建材均是當時太平山的檜木,宜蘭設治記念館可說是具歷史性的建築, 日治時期,這裡是宜蘭郡郡守的宿舍,當時的郡守多由日本人擔任, […]
在宜蘭市中山公園內的東南側角落,有座造型典雅肅穆的石砌碑塔,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 上方則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 為了見證一段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 靜靜矗立在那裡,已有將近百年的歲月。 原來宜蘭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泰雅人, 曾有出草獵首的習俗,尤其自吳沙入墾蘭地後,更以種種原因,常與漢人 發生衝突,清朝數次派兵圍剿,總是徒勞無功,甚至鎩羽而歸。 到了日治時期,日軍使用新式武器,剿撫並用,恩威 […]
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竣功紀念碑為紀念治理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治水工事完成之紀念碑。 2004年10月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蘭陽溪古稱濁水溪,是宜蘭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在日治之前常因溪水暴漲而威脅到沿岸居民生命財產。 在日昭和4年(1929)開始了蘭陽溪整治工事,歷時7年多,終於在日昭和11年(1936)完工。 完工後,最直接的受益是水患的減除,保障流域內近萬甲的土地免於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