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紙廠 ( 原 台灣製紙株式會社 )
士林紙業,前身為1918年的台灣製紙株式會社。 在民國時期,台灣製紙與其他四大紙廠合併為台灣紙業,被收歸國營。 但在1959年台灣紙業民營化後再度分拆,其中的士林造紙廠改組為士林紙業, 現為萬海航運陳家的家族企業之一。 日治時期,台灣製紙株式會社於大正8年(1918) 在台北廳士林創立, 其下設有工廠,是台灣最早的機械化造紙廠。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
士林紙業,前身為1918年的台灣製紙株式會社。 在民國時期,台灣製紙與其他四大紙廠合併為台灣紙業,被收歸國營。 但在1959年台灣紙業民營化後再度分拆,其中的士林造紙廠改組為士林紙業, 現為萬海航運陳家的家族企業之一。 日治時期,台灣製紙株式會社於大正8年(1918) 在台北廳士林創立, 其下設有工廠,是台灣最早的機械化造紙廠。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
士林國小是1895年台灣日治後興建的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當時是由日本人伊澤修二 以總督府學務長身分創校於芝山岩,名為「芝山岩學堂」, 後來於1898年改名為「八芝蘭公學校」。 今日校內仍然擁有1916年完工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也就是現今學校的圖書館, 以及學校稱之為中山堂、 1930年代見證士林地區發展的公會堂建築。 士林國小建校至今已有122年歷史,校內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
台中州廳附屬建築群自日治時期起就被規劃作為總督府的廳舍,至今仍為台中市政府的辦公處所; 州廳鄰近台中火車站,交通具便利性,其附近有商業區、飲食消費區和傳統的老街,充滿著歷史文化資源, 州廳及附近建築群被列為歷史建築,此區域可說是歷史古蹟最為密集之地區。 台中州廳與原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及原台南州廳 (今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為同一單位同時 設計同時開始營造的姐妹作品,定位為三個當時一等廳的新築廳舍 […]
大屯郡役所是日治時期掌管台中州大屯郡的官署建築, 位於臺中市西區州廳後。 大屯郡役所的主體為L字型平面二層樓建築,主要入口之型式為挑高二層柱列式門廊; 內有拱廊相接,其構造材料與台中州廳本體多有類似;外側山牆上有勳章飾,立面為灰泥飾面, 有多立克樣式柱列及拱心石等。 其與原台中州廳西側附屬廳舍及原水利組合廳舍相連。 大屯郡管內圖,約在1932-1945年繪製而成的,其繪製範圍為當時的 […]
早期梧棲居民,大多移民自福建省泉州府,除農地拓墾外,多以討海及近海養殖為業;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梧棲與福建即開始了貿易往來; 道光初年,梧棲港的商務盛極一時,成為臺灣中部重要的稻米輸出港; 至道光十二年(1832 年),因受流沙淤積,梧棲港逐漸喪失了港灣的功能。 梧棲古稱竹筏穴,又名五叉港,光緒年間改稱梧棲港。 梧棲兩字取自古詩: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的寓意。 梧 […]
清康熙年間,閩、粵移民開始進入牛罵頭屯墾。 漢人入墾後,雍正9年(1731),牛罵社改名為感恩社,清代官防進駐,並於今日的營盤巷設汛塘, 雍正11年(1733)清水開鑿五福圳,使牛罵頭內的用水不致於匱乏。 到了清乾隆29年(1746)牛罵頭的街肆就已形成, 當時係以觀音廟的所在地大街路為發展起點,漸漸向外發展。 今名清水,則是源於日治時期,鎮內仕紳因感牛罵頭地名不雅, 加上於鰲 […]
清乾隆四十年間,從福建安溪縣金田鄉率子渡台的顏浩妥在大肚溪附近開採石材; 但10餘年後遭遇大飢荒,被迫返回福建,並卒於安溪。 嘉慶年間,顏浩妥之子顏玉蘭、顏玉賜再度赴台,在梧棲港一帶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 之後北上遷居至基隆暖暖,家族也逐漸安定下來。 顏玉蘭的兒子顏斗猛,於清道光27年(1847)在瑞芳鮚魚坑購地開墾,成為顏家的發跡之地,遷居瑞芳。 居住瑞芳的顏家,目睹當時基隆港的興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