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 街路隨拍 (01)
鹽水區可說是臺灣較古老的城鎮之一,原居住有平埔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臺前(1621)就已有漢人移民 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 最早稱大龜肉庄(疑為潟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庄; 康熙56年《諸羅縣誌》記載: 「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 乾隆後,文獻開始寫作鹽水港。 係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 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指淡水之意)。 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 […]
鹽水區可說是臺灣較古老的城鎮之一,原居住有平埔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臺前(1621)就已有漢人移民 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 最早稱大龜肉庄(疑為潟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庄; 康熙56年《諸羅縣誌》記載: 「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 乾隆後,文獻開始寫作鹽水港。 係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 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指淡水之意)。 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 […]
文山地區(景美、木柵、深坑、新店、坪林、石碇)在清治時代 都劃為平埔族群秀朗社地權範圍之內,秀朗社原住民是屬於漢人 所謂的平埔族「熟番」。 雷里社、秀朗社(平埔族最大社群)之地權範圍, 其中包含整個景美溪流域,雷里社的社址在加蚋仔莊(今臺北市萬華區)。 秀朗社社址則在雷里社隔新店溪對岸南方數里的秀朗莊(今永和區秀朗地區)。 後來秀朗社往南遷至新店溪上游西岸之挖仔莊(今新店市柴埕里)。 根據伊能嘉矩 […]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位於臺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 美術園區內,成立於1983年12月24日,是臺灣第一座當代美術館 與第一座公立美術館。 作為臺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自開館以來即肩負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 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 臺北市立美術館由臺灣戰後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 建築採取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融合華人傳統建築 四合院,以懸臂飛廊形式將斗拱元素交疊堆砌為「井」字形 建築主體 […]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北區位於臺南市西南部,因其位於舊臺南市北端而得名, 係集日治時代後期之老松町、寶町、明治町、福住町、入船町、 北門町、花園町、三分子、鄭子寮、大港寮、文元寮等綜合而成。 今以北門路、小東路與東區為界,西以武聖路及和緯路、 南以成功路與中西區為界,東北以柴頭港溪連接永康區, 西北以鹽水溪連接安南區。區內人口約12.7萬人, 為臺南市人口第四大區。 此地原名「鄭子寮」,係明末鄭成功開臺之時部將移居 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