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 六分寮 楊家古厝群
善化鎮在荷據時期叫『目加溜灣社』, 因在灣里溪旁 , 故清朝時稱台南府 安平縣灣裡街 , 設巡司統轄。台灣割日後 , 實施民政 , 改為台南縣灣裡辦務署。 1897年編入大目降辦務署 , 改為灣裡辦務之署, 1899年實施街庄區制度 , 分善化里東區及西區 , 設區長統轄。 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 , 西區合併為『善化庄』,置庄役場 , 1940年升格為善化街 ,
善化鎮在荷據時期叫『目加溜灣社』, 因在灣里溪旁 , 故清朝時稱台南府 安平縣灣裡街 , 設巡司統轄。台灣割日後 , 實施民政 , 改為台南縣灣裡辦務署。 1897年編入大目降辦務署 , 改為灣裡辦務之署, 1899年實施街庄區制度 , 分善化里東區及西區 , 設區長統轄。 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 , 西區合併為『善化庄』,置庄役場 , 1940年升格為善化街 ,
大灣是永康區的一處地名,位在永康區東南一帶。廣義的大灣範圍涵蓋今天的大灣里、東灣里、 西灣里、南灣里、北灣里與崑山里,狹義的大灣則單單指大灣里。 大灣街道原稱溪仔,位置鯽魚潭東,在1823年7月山洪爆發後,溪道堆浮,千頃東湖淤淺, 龍潭盡成良田,進而開墾富庶繁榮。 過去大灣一帶是西拉雅族居住地,日治時期進行的戶口調查顯示大灣仍有「熟蕃」居民居住, 境內也有「番仔寮」的地名可以作證這一些。 […]
過去的永安濕地,原名為烏樹林鹽場,百年前人們長期以曬鹽及賣鹽為生,為南台灣重要的曬鹽場。 始自日治之初,為求增加鹽產量,鼓勵民間投資開設鹽場。 1908年張作舟等人申請許可在此開闢鹽田百甲,利用新打港(今興達港)內海海水晒鹽, 後由陳中和接掌,組織烏樹林製鹽公司。 濕地內所遺留的「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為仿巴洛克式風格,正立面山牆中有渦捲紋及 草葉紋組成的徽章飾,即為陳中和所興建… […]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眾登陸鹿耳門,趕走荷蘭人後,分派部將屯墾岡山的前峰、後協, 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派一位「千總」坐鎮岡山,從此漢人就慢慢移入, 阿公店也逐漸形成了小市集,百姓就在現在的維仁路與平和路交接路口,建了一座媽祖廟。 阿公店莊因位於府城(台南東寧府)縣城(左營萬年縣)之間,是北通南往必經之地; 加以阿公店溪河道暢通,東通可及阿蓮、燕巢,西 […]
「橋頭」最早叫做「小店仔」,那是因為在某一座橋邊有二、三間小店,供應往來客商所需的用品而得名。 明鄭時期,明鄭部隊於全台各處實行屯田制自給自足,以明鄭軍隊形成了全台最早的漢人部落,現今橋頭部分 地名起源也受明鄭屯田部隊影響, 如中衝鎮屯田地(中崎里)、畢宿鎮屯田地(筆秀里)、殿兵鎮屯田地(六班長)。 此三地沿中崎溪(中崎溪的下游區民稱為五里林溪)而下,可證橋仔頭漢人的遷入是由中崎溪沿岸開始 […]
九甲圍又稱甲圍,其名源於明末鄭成功經略台灣,先民是從唐山來台灣移入本地墾荒拓殖, 務農為主,當時因治安不良盜匪猖狂,里民即在村落四周圍植竹林建籬落以示警保護,在籬內建屋而居, 籬落外圍是耕作農田,里民早出晚歸以維護安全, 聚落南面居民以土牆建屋甚為普遍,故又稱「土角埕」。 這也許就是甲圍地名的由來, 又因為圍起來的聚落範圍約有九甲之大,故得其名為九甲圍 …….. ? 戰後甲 […]
九甲圍又稱甲圍,是高雄市橋頭區內的一個聚落,地點位在橋仔頭(橋頭市區)的西邊, 1920年所設置的楠梓莊下的一個大字行政區,光復後行政上分為甲南里與甲北里。 聚落內有一座稱為九甲圍義山宮的三山國王廟。 九甲圍,其名源於明末鄭成功經略台灣,先民是從唐山來台灣移入本地墾荒拓殖,務農為主, 當時因治安不良盜匪猖狂,里民即在村落四周圍植竹林建籬落以示警保護,在籬內建屋而居。 籬落外圍是耕作農田,里民早出晚 […]
內惟,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老地名,名稱源自清代的「內圍社」、「內圍莊」, 其範圍包括今日內惟、前峰、民族、光榮、建國、忠正、自強、龍井等里。 當地居民大多來自福建的安溪、龍溪、漳州、泉州等地,以曾、吳、謝、陳、李、林為大姓。 內惟舊稱內圍,隸屬於鳳山縣興隆內里,而「圍」字指的是圍繞在聚落周圍的柵欄竹籬等物。 不過在清康熙年間的《鳳山縣志》中,尚未提到內圍,而在雍正年間的文獻上,則有「內圍社」與 「內 […]
鹽埕區一帶在荷據時期以前,便有船隻至此進行烏魚撈捕作業。明鄭時期此地居民便以曬鹽為生。 清康熙49年(1701),鳳山縣衙認為打狗海濱有漁鹽之利,故招徠20餘人來此開闢鹽田,因鄰近打狗港口, 故稱之為「打狗鹽埕」。鹽埕的「埕」與台語的「庭」同義,皆指「工作場所的廣場」。 之後因鹽場沒落,航運興起,開始出現「拆船」熱潮。 最盛時期,在此開業的拆船業者近數十間,甚至出現所謂的「拆船大王」,然而再度 […]
張簡一世始祖簡德潤公號居敬,係簡姓洪源開基始祖九世孫,性溫厚,學識淵深,元朝至正元年, 遊至漳州府南靖永豐里梅林村,設一書館,教群弟子有方,眾稱四先生,曾有一地理師曾巡先生, 投宿書館,感公款待厚誼,指梅林村牛欄下厝背吉地一穴,以報公恩, 公將洪源曾祖,簡一評公諱宇遠,骨骸移葬此地,維持鄰舍,長窖義祖張進興公,家產殷富,兒子早亡, 媳婦劉氏奉侍翁姑純篤孝行,公預謀招一儒士為子婿,素聞簡公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