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 十二佃 高家古厝群 (上)
十七世紀初期,福建漳泉人,隨延平郡王來台,有程、高、毛、等十二姓遷居該處, 故名「十二佃」。 十二佃今劃分佃東里、佃西里,十二佃在民國四十五起,陸續開設三家「爆竹工廠」,形成南台灣的爆竹 重鎮,曾風光一時,有「炮仔庄」之稱。 轄內有一佔地三千多坪的榕樹,為島內最大的一棵榕樹……. 十二佃為安南區的一個農業大聚落。 過去的飲水是依靠「吃水窟」,台灣光復後, […]
十七世紀初期,福建漳泉人,隨延平郡王來台,有程、高、毛、等十二姓遷居該處, 故名「十二佃」。 十二佃今劃分佃東里、佃西里,十二佃在民國四十五起,陸續開設三家「爆竹工廠」,形成南台灣的爆竹 重鎮,曾風光一時,有「炮仔庄」之稱。 轄內有一佔地三千多坪的榕樹,為島內最大的一棵榕樹……. 十二佃為安南區的一個農業大聚落。 過去的飲水是依靠「吃水窟」,台灣光復後, […]
清光緒 13 年(1887) 臺灣建省,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原臺灣縣改稱安平縣。 北臺江之和順寮莊(新和順、舊和順、外塭、中州寮、五塊寮)、安順寮莊(下安順、頂安順、溪頂 寮、 布袋嘴寮、新寮、總頭寮)、溪心寮莊(溪心寮、十三佃)、海尾寮莊(海尾、溪仔墘)、媽祖宮莊(媽祖宮、 四草、本淵寮、十二佃)等五大莊屬安平縣外武 定里; 另北臺江之公親寮莊(公塭仔、青草崙、土城仔)等三大莊以鹿耳門溪為界則屬 […]
蘇氏祖先於明永曆十七年(1663)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遷台,分居大社、鴨寮, 據了解與湖內太爺、白沙崙的蘇姓同一祖先。 路竹蘇姓近始由大社遷居而來;頂寮蘇姓則由永安烏樹林遷入。 據太爺蘇氏族譜記載: 明永曆年間開臺祖蘇伍與諸兄弟東渡,蘇伍定居該地為業主,並招佃開墾,是為太爺庄。 庄民以蘇為主要姓氏,與茄萣鄉白砂崙、路竹鄉大社的蘇姓同源,祖籍為福建泉州同安縣13都 岩子口嶺下田頭社,開臺祖蘇伍隨任職 […]
「半路竹」是當地最早的名稱,據說有二種源由: 一是此地北距安平二十公里,南距鳳山二十六公里, 約值其半路,且竹林茂盛,為商旅行人歇息納涼之地,故稱「半路竹」; 二是「半」字係台語「絆」字諧音,謂該處有竹叢茂密,阻礙交通,行人來往不便,故稱「絆路竹」, 大正九年(1920) 刪去「半」字,僅稱「路竹」。 半路竹為清代鳳山縣最繁榮約二大街市之一:屬維新里、宣統元年置區,半路竹庄屬一甲區, 大正九年改 […]
後勁舊部落含蓋了楠梓區境內的錦屏里、玉屏里、金田裡、稔田裡,以及瑞屏里。 整個後勁地區則位在半屏山與後勁溪所夾區域,四周傳統上有左營、右昌、楠梓(楠梓坑)等聚落。 「後勁」一名,是源自鄭成功的抗清「七十二鎮」之一,稱「後勁鎮」。 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後,派遣各鎮設屯開墾,其中後勁鎮即是在今日後勁一帶拓墾。 清朝時期,由於後勁位置靠近左營鳳山縣城,因此有許多移民進入, 並逐漸發展成為是 […]
右昌位在楠梓區西部、後勁溪南岸;周圍有後勁、左營、援中港等聚落。楠梓,原名「楠仔坑」。 區民原為福建省漳、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由於遷移者眾,不久即形成一大村落。 楠梓區大約可分為三大部落─楠梓、後勁、右昌,特殊的部落名稱來源皆有背景典故。 「楠梓」舊名「楠仔坑」,又稱楠梓坑、楠子坑,在楠梓地區稱「楠仔坑」會讓居民對您格外親切, 畢竟舊地名的鄉土味最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楠梓居民原為 […]
林文敏(1778-1841),臺南麻豆林家的開臺祖,因經營糖業貿易而致富,成為麻豆一地的富商與大地主, 奠定家族基礎,使得麻豆林家日後可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合稱「臺灣三林」。 其子孫多有經科舉獲取功名,對於地方事務有所貢獻…….. 林文敏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為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隴邊鄉長泰里人,家族以經營為生。 然而在他年幼時,其父林國助經商失敗,抑鬱病逝,其母也在之後 […]
麻豆林家古厝曾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稱為台灣三林的麻豆林家,在麻豆仍保有數座古厝; 其中位於和平路20號的新四房祖厝,建於光緒元年(1875),其建材皆由福建運來,大門及樑柱均雕鏤精細, 細膩的木構雕工,令人驚歎! 在當年林家可是「三落百廿門」的大宅院,原本格局恢宏,然在四房分家後, 其中一方拆除右半邊,改建為透天厝,只剩「半邊厝」,形成現在的窘況…….. 林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