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 溪州 林家古厝 (愛吾盧)
溪州里地名溪州據說是源自清初以前,舊豆子埔溪貫穿本里,聚落建於網狀水系之間,因而得名「溪州」, 即溪埔沙州之地 ( 今豆子埔溪河道是後來在清咸豐年間因洪水改道南移至現址 )。 溪州在福老人習慣中稱溪中、溪邊之沙埔,客家人慣稱河壩、河壩田。 還有一說是,今溪州里,在頭前溪北岸,溪州莊建在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的沖積平原上的三角洲, 所以取溪州之名。 竹北原稱舊港庄 , 取自鳳山溪口港名。 雍正三年(17 […]
溪州里地名溪州據說是源自清初以前,舊豆子埔溪貫穿本里,聚落建於網狀水系之間,因而得名「溪州」, 即溪埔沙州之地 ( 今豆子埔溪河道是後來在清咸豐年間因洪水改道南移至現址 )。 溪州在福老人習慣中稱溪中、溪邊之沙埔,客家人慣稱河壩、河壩田。 還有一說是,今溪州里,在頭前溪北岸,溪州莊建在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的沖積平原上的三角洲, 所以取溪州之名。 竹北原稱舊港庄 , 取自鳳山溪口港名。 雍正三年(17 […]
新豐鄉舊稱紅毛鄉,因境內紅毛港而得其名, 《新竹縣志》記載,傳說南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荷蘭人因船破登陸紅毛港。 雍正3年(1725),粵省陸豐縣人徐立鵬到竹塹西北約20里之紅毛港新庄子開墾, 成為客家籍移入竹塹之始。 來自金門以閩南為主的鄭氏家族,也陸續進入紅毛港開墾,後期移入新竹市, 前新竹市議長鄭再傳的家族即為其一。 大正9年(1920)臺灣實施街庄制,設為紅毛庄,轄屬新竹州新竹郡 […]
坑子口,原為坑仔口,位於新豐鄉西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上坑村、鳳坑村。 清末至日治前期,坑子口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坑仔口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北隔新豐溪與紅毛港庄為界,東隔茄苳溪與新庄仔庄為界,東南與大眉庄為鄰,南邊為貓兒錠庄,西面臨海。 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 […]
新豐鄉舊稱紅毛鄉,因境內紅毛港而得其名, 《新竹縣志》記載,傳說南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荷蘭人因船破登陸紅毛港。 雍正3年(1725),粵省陸豐縣人徐立鵬到竹塹西北約20里之紅毛港新庄子開墾, 成為客家籍移入竹塹之始。 來自金門以閩南為主的鄭氏家族,也陸續進入紅毛港開墾, 後期移入新竹市,前新竹市議長鄭再傳的家族即為其一。 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臺灣實施街庄制,設為紅毛庄, […]
和興位於湖口鄉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和興村、東興村。 清末至日治初期,和興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和興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東北與十五間庄為鄰,東與伯公崗庄、上四湖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為下北勢庄、德盛庄, 西北邊為崁頭庄、青埔仔庄、福興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 […]
清末至日治初期,大平山下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平山下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北與頭湖庄、水尾庄為鄰,東與楊梅壢庄為鄰,南邊為秀才窩庄,西邊為水流東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大平山下」大字, […]
楊梅區秀才里最早的地名叫「秀才窩」,相傳是清初中國秀才堪輿家來楊梅勘查下轎處, 因地處山窩,居民喊為「秀才窩」,後來改名秀才路,還出了幾位秀才, 可謂是名副其實………. 秀才里在民國87年由大平里分里出來,人口3000餘,多屬客家子弟。 清朝年間,秀才路曾出了林姓、傅姓與李姓秀才,前楊梅鎮長傅標榮正是傅秀才的裔孫。 四章堂為傅姓之公廳,正廳是傅氏宗族公廳,左側護 […]
桃園台地是「陂塘之鄉」,高山頂台地既為其一部分,自不例外。而且海拔愈高,陂塘愈稠密。 這由於高處除了陂塘是灌溉水源外,少有水圳;而且季風雨的無常,旱潦每接連而至,有賴較多的陂塘調節。 只是台地上風大,陂塘還須於周邊緊密植樹來防風,減少蒸發。 雖然如此,一逢旱久,高山頂的陂塘還是乾涸見底,所以高山頂的農田多屬看天田。 東勢溪為高山頂台地最長的河流,源地為傅屋大伯祠一陂塘,到梅高路二段的金星橋 […]
楊梅區瑞原鄭氏「道東堂」,為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所興建, 地方上故有 「玉明邸」之稱。 目前為鄭 玉明派下公厝,是鄭 大模派下「道東堂」後世分布在瑞原里、高山里、水美里、埔心里等宅院中, 維護與工藝裝飾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幢。 道東二字取「王道東來」之意。 道東堂最大建築特色,為一進七橫屋 的大宅邸,左邊有四護龍, 右側則有三條護龍,屋頂上的設計有水形也有火 形,和傳統的台灣建築一樣都非常講就風 […]
上湖里在光復前稱上四湖,西接湖口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分為上四湖和下四湖兩部分,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時統稱上四湖。 上湖所轄區內共有3個里,為三湖里、上湖里、瑞原里……….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 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