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 莿桐腳地區傳統民居
彰化市莿桐腳地區即今莿桐、東芳、南安里,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上, 地當彰化與鹿港之交界處,今分為「頂莿桐腳」、「下莿桐腳。 因昔日此區種有極大面積之莿桐樹,故命名為莿桐腳。 其後因開發故,被大肆砍伐,今所剩無幾……. 清末至日治初期,莿桐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莿桐腳庄」,隸屬於線東堡。 該庄北邊及東邊北段與西門口庄為鄰, 東邊南段與大埔庄、口庄為鄰,南邊為秀水庄,西邊為 […]
彰化市莿桐腳地區即今莿桐、東芳、南安里,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上, 地當彰化與鹿港之交界處,今分為「頂莿桐腳」、「下莿桐腳。 因昔日此區種有極大面積之莿桐樹,故命名為莿桐腳。 其後因開發故,被大肆砍伐,今所剩無幾……. 清末至日治初期,莿桐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莿桐腳庄」,隸屬於線東堡。 該庄北邊及東邊北段與西門口庄為鄰, 東邊南段與大埔庄、口庄為鄰,南邊為秀水庄,西邊為 […]
南雅為古時平埔族「三貂四社」中的一個聚落,舊稱「南仔吝」 。 據說是湳仔轉名而來,湳仔的意思為淋水之急,表示此地雨水多,每年九月到翌年三月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大多瀰漫在煙雨濛濛之中 。 「南子吝山」又叫做大埔尾山,位於南雅聚落旁,濱海公路 81.2 公里處, 步道全長僅990公尺,步程約1小時,沿途除可遊賞臺灣難得一見低海拔層巒疊翠山列風光外, 登高可飽覽南雅聚落全景、眺望鼻頭角、基隆嶼、 […]
鹿港牛墟頭通往鹿港大街(今中山路)的橫街仔(今民族路),清代以來即為農產品集散地, 是「鹿港米」的重要據點,也是鹿港許姓的主要聚落。 而從鹿港民俗文物館大門前至石廈街、安平巷、復興路一帶自古的角頭及稱之為安平鎮。 在鹿港民俗文物館旁的曲巷之中,隱藏著一棟氣派古厝。 屋前有一紅磚門樓,上書紫氣東來;內埕的兩層洋樓,山牆上有著巴洛克風格裝飾式樣, 二樓陽台前的楣梁上則塑有玉湖衍派的堂號…& […]
鹿港牛墟頭通往鹿港大街(今中山路)的橫街仔(今民族路),清代以來即為農產品集散地, 是「鹿港米」的重要據點,也是鹿港許姓的主要聚落。 1870年代,在橫街仔經營米行和從事進出口雜貨買賣的許志湖, 已擁有謙和號和春盛號兩家商號。 1895年4月,臺灣割讓予日本。 7月,日軍攻佔彰化及鹿港之前,許志湖先讓兒子經烟(1871-1908)回泉州找房子, 並將謙和號移往泉州經營。 因許家成員 […]
從鹿港民俗文物館門前至石廈街、安平巷、復興路一帶在角頭上稱之為安平鎮。 一百多年前,一場無情的大火,將當時已有76年歷史的安平鎮賜福宮焚燬, 祝融之災過後33年,賜福宮才完成重建。 賜福宮現在仍屹立在復興路32號旁的安平巷內……. 賜福宮保存二百年以上武安尊王神像一尊,該神像原是移民攜帶來台的守護神, 先由爐主輪流恭奉在家中,因王爺顯赫,地方士紳乃向信徒募捐,而於嘉 […]
北頭漁村位於鹿港媽祖廟旁,由東石、郭厝、玉順、新宮四里所形成的小型聚落, 早期人們以捕撈魚貨和種蚵為持生計。 傳統聚落搭起一間間小巧格局的房屋,道路也因防止海邊強風而設計成曲折小巷, 在地老居民憶道,若非本地居民,就算能輕易走得進去,也很難走得出來。 在都市計畫後,把原本如蜘蛛網的小巷切割成一塊塊零碎, 而後彰化濱海工業區的造地填海, 讓原本以海為生的漁村子弟收起漁網,漁村榮景也逐漸凋零。 北頭斜 […]
北頭斜陽,曾為彰化八景之一,如經夕陽依舊,而漁村景致不復存在。 鹿港的「北頭」,指東石、郭厝、玉順、新宮 四里。 「北頭」名稱的來源,是區內民眾的信 仰中心奉天宮蘇府王爺劉綎, 傳說在明時 ,蘇府王爺下凡為泉州新安鳳頭北人,因此由奉天宮擴展的區域,稱之為「北頭」。 北頭漁村位於鹿港媽祖廟旁,由東石、郭厝、玉順、新宮四里所形成的小型聚落, 早期人們以捕撈魚貨和種蚵為持生計。傳統聚落搭起一 […]
打鐵厝 在今東崎里,地名由來於村內曾有打製農具的打鐵店,因得名。 舊大字打鐵厝並包括土名「崎溝仔」、「石埤腳」、「馮厝」、「林投園」、「東勢寮」等村莊。 打鐵厝境內屬八堡圳、孫兒安圳灌域,居民多以務農為主。 鹿港郊外「打鐵厝」,昔時是打造農具的地方,現則以車埕一帶的鐵舖為主。 打造農、漁及家庭的器用,如鋤頭、鏟、鍬、菜刀、犁耜、耙、漁叉、蚵槍等…….. 實際走訪東崎二巷聚落 […]
康熙五十六年以前,已有商船到鹿港載運芝麻、粟、豆,似乎雍乾之際街市逐漸形成, 乾隆六年時,已有鹿仔港街為「水路碼頭,穀米聚處」。 其實鹿港尚屬島內通商港口,尚不能對大陸直接貿易,鹿港船隻必取道台南鹿耳門出海。 乾隆四十九年前,不顧禁令,許多商船直接往返廈門與鹿港,販賣米穀,運往大陸銷售,在禁不勝禁的情勢下, 乃於乾隆四十九年開放鹿港與福建蚶江口對航。 從此,鹿港對大陸貿易急劇發展… […]
明永曆十九年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兵丁開拓半線社,為本地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水患將阿束社等流失,餘存平埔族徙居番社口, 後徙埔里山區,自此本地即無原住民族所居。 頂犁─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台北大墾戶張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