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 太康 金家古厝
柳營區舊名查畝營,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 「查畝營」應為「女宿鎮」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 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二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 便以此地居民姓氏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 易名為「柳營」。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在 […]
柳營區舊名查畝營,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 「查畝營」應為「女宿鎮」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 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二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 便以此地居民姓氏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 易名為「柳營」。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在 […]
明鄭時期,「台灣軍備圖」記為「梅港尾」,後來改稱「茅港尾」, 是倒風內海海汊,為一港口,逐漸熱絡。 另有「右武衛」、「中營」、「營仔庄(溝)」、「海墘營」等地名, 皆是軍民沿著倒風內海沿岸及茅港尾四週開始紮營落腳與此。 下營俗稱「海墘營」,為靠海的軍營,故得名。 清治康熙33年(1694)設立「茅港尾堡」,不僅有鋪兵送公文, 而塘汛、倉廒、渡口、橋梁、陂圳也於茅港尾或鄰近地區逐漸建設起來, 諸羅知 […]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領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3]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 […]
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西港仔港,海邊,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 […]
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西港仔港,海邊,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 […]
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 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將大量 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西港仔港,海邊,有港,小杉板頭 […]
佳里區舊稱「蕭壠社」,前身「佳里鎮」,位於臺南市西部, 北鄰學甲區,西鄰將軍區,西南連七股區,東鄰麻豆區,南接西港區。 全境地勢平坦,海拔約5.5公尺,境內有將軍溪與七股溪流經。 區內人口約有5.8萬人,縣市合併前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鎮。 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 北臨古曾文溪(今將軍溪),當時的蕭壠市街與佳里興尚隔溪分處南北。 十九世紀中葉古曾文溪改道、臺江陸浮後,佳里區才位 […]
義竹鄉舊稱以「二竹圍莊」為稱呼,清代福建先民渡海開臺, 開墾建居先民常見栽植刺竹環圍護莊,從《臺灣堡圖》窺探〈龍蛟潭堡〉 今義竹鄉為例,據堡圖所示: 先民自福建渡海登岸向東走,首見「頭竹圍」,次見「二竹圍」, 三見「竹圍後」的位置排列,印證「頭竹圍」與「二竹圍」地名 因位置羅列的緣起。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進行行政改制, 改為「義竹庄」,隸屬台南州東石郡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 […]
昔時學甲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居住,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來台驅荷,置兵撫慰居民,實行墾荒地為良田,蓄精養銳。 時福建、漳泉兩地百姓,忠於明室者,多從鄭成功入台,內有李、陳、謝、莊、郭、賴、吳、王、林、蔡、侯、戴、蘇等姓,漸移居宅港、草坔、大灣、頭港、紅茄、新芳、頂洲、中洲等一帶荒野,經年累月,人口逐漸增加,結成部落,隨後漳、泉百姓移住者日眾,平埔族人漸循入深山,學甲遂為漢人居住之地。 大正九年十月一日實 […]
昔時學甲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居住,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來台驅荷,置兵撫慰居民,實行墾荒地為良田,蓄精養銳。 時福建、漳泉兩地百姓,忠於明室者,多從鄭成功入台,內有李、陳、謝、莊、郭、賴、吳、王、林、蔡、侯、戴、蘇等姓,漸移居宅港、草坔、大灣、頭港、紅茄、新芳、頂洲、中洲等一帶荒野,經年累月,人口逐漸增加,結成部落,隨後漳、泉百姓移住者日眾,平埔族人漸循入深山,學甲遂為漢人居住之地。 大正九年十月一日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