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 潮寮 林家古厝 (西河堂)
潮寮舊名「潮州寮」,據說是潮州府移民為了緬懷故鄉在延用原鄉地名。 又據稱現在潮寮國中前小路是早期清朝軍隊行軍之路,經過溪往屏東潮州,經常在 此紮營休息之草寮處,故稱之。 另據老輩口述,「潮州寮」未成聚落之前,有一戶人家從屏東新園來到此地開墾, 種植蕃薯並曬乾成簽,而引來族人仿傚,故有「蕃薯寮」之舊名。 古時種植蕃薯,日據時期種植香蕉,居民有來自屏東萬丹、新園,北邊有大寮村、 西邊有過溪 […]
潮寮舊名「潮州寮」,據說是潮州府移民為了緬懷故鄉在延用原鄉地名。 又據稱現在潮寮國中前小路是早期清朝軍隊行軍之路,經過溪往屏東潮州,經常在 此紮營休息之草寮處,故稱之。 另據老輩口述,「潮州寮」未成聚落之前,有一戶人家從屏東新園來到此地開墾, 種植蕃薯並曬乾成簽,而引來族人仿傚,故有「蕃薯寮」之舊名。 古時種植蕃薯,日據時期種植香蕉,居民有來自屏東萬丹、新園,北邊有大寮村、 西邊有過溪 […]
清康熙年間,開始有大批的漢人移民進入開墾,高屏溪沿岸的溪埔地, 雖經常氾濫成災之苦,但也因氾濫而致土質肥沃,利於農耕。數百年來,先民為免住屋 受溪水氾濫威脅,採取搭建臨時寮舍的方式,作為暫時的居住場所, 其中「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與「下大寮」, 是四個較大的移墾聚落。 日治時期將此四區合稱為「大寮」,成為今日之地名。 潮寮舊名「潮州寮」,潮寮村地名由來為現潮寮國中前小路是早期清朝軍 […]
談到「大寮」地名的由來 ,話說大寮於清代隸屬鳳山下淡水溪,因溪埔土質肥沃, 居民紛紛屯墾,並以蔗糖建寮,共分四處: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後來四寮合一, 稱之為大寮。 清康熙年間,開始有大批的漢人移民進入開墾,高屏溪沿岸的溪埔地,雖經常氾濫成災之苦, 但也因氾濫而致土質肥沃,利於農耕。 數百年來,先民為免住屋受溪水氾濫威脅,採取搭建臨時寮舍的方式,作為暫時的居住場所, 其中「溪 […]
高屏溪的沿岸許多村名均以「溪」、「寮」來命名,例如溪寮村、上寮村、大寮村、過溪村及潮寮村等。 話說 早期下淡水溪(高屏溪)西岸土質肥沃利於耕種,當地住民建置草藔開墾, 逐漸形成幾個以藔為名的聚落,包括溪埔寮、頂大寮、下大寮及潮州寮。 其中「下大寮」即今大寮里轄區內的主要聚落。 由於名稱聽起來不吉利,因而刪除「下」字,改稱「大寮」。 從清治到日治初期,今大寮里地區隸屬小竹下里大藔莊, 庄內有 […]
大寮區位於高雄市東南部,因以傳統農業為本業,故商業較不發達, 村里分佈較分散,行政區廣大目前人口約有11萬人,歸併至高雄市前僅次鳳山市, 為原高雄縣第二大鄉鎮。 早期下淡水溪(高屏溪)西岸土質肥沃利於耕種,當地住民建置草寮開墾, 逐漸形成幾個以寮為名的聚落,包括溪埔寮、頂大寮、下大寮及潮州寮。 其中「下大寮」即今大寮里轄區內的主要聚落。 由於名稱聽起來不吉利,因而刪除「下」字,改稱「大寮」 […]
早期下淡水溪(高屏溪)西岸土質肥沃利於耕種,當地住民建置草寮開墾, 逐漸形成幾個以寮為名的聚落, 包括溪埔寮、頂大寮、下大寮及潮州寮。其中「下大寮」即今大寮里轄區內的主要聚落。 由於名稱聽起來不吉利,因而刪除「下」字,改稱「大寮」。 從清治到日治初期,今大寮里地區隸屬小竹下里大藔莊, 庄內有頂大藔、下大藔、後壁藔、芎蕉腳、考潭藔、洪厝埕等聚落。 大正9年(1920) ,行政區劃大改制,原小 […]
有「香蕉王國」首都之稱的旗山溪洲地區, 現今不少三合院古厝仍屹立各社區角落, 為當年繁華風光作見證,經常有歷史學者走訪參觀…….. 此地方起初為平埔馬卡道族大傑顛社(Taburian)自內門遷移至此開拓者, 其區域自「溪洲庄」至「蕃薯寮」附近(皆屬於今日之旗山鎮), 當時稱之為「施里」。 清康熙末年,有部分漳州移民自鳳山地方越過南界的嶺口而進入此地,並與當地之平 […]
明鄭時期與清初,原居於路竹、茄萣一帶的平埔族人進入溪州地區(頂社)墾居,再建「大傑巔社」。 而漢人約在清雍正、乾隆初期以後,大量進入溪州地區開墾(以柯、郭、周、呂、黃等姓為大宗), 平埔族人因而逐漸退出。 從日治時期的文獻顯示,溪州平原(溪州庄、新番社庄、州仔庄、磱碡坑庄)人口眾多,農作以水稻、 甘薯為主,另有磚瓦場(瓦窯)、鯤洲宮、北辰宮等,呈現當時的社經活動熱絡。 昭和年間的旗山香蕉種植與 […]
麟洛地區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領域,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或記為「凌洛」。 麟洛鄉與竹田、萬巒、內埔三鄉同時開墾,清康熙年間1698年前後,廣東省嘉應州徐俊良先賢 來此一帶開墾,傳說在開設水圳時發現許多大龜,所謂「有龜必有麟」乃象徵「麟趾呈祥」之兆, 就取地名為「麟落莊」,後來改稱為「麟洛」。 由濫濫庄溯上麟洛河而至麟洛, 再發展到竹架下庄,田心庄、老田尾庄等,幾乎全部為客家庄。 到了 […]
崁頂鄉位處屏東平原西南部,明鄭時期是鳳山八社「力力社」平埔族馬卡道族之墾居地, 漢人約於康熙三十年〈1691〉之後沿力力溪〈東港溪〉、下淡水溪〈高屏溪〉新園港西村一帶進入崁頂開墾, 由於漢人天性辛勤,不斷的拓墾的結果,在乾隆38年〈1773〉崁頂地區土地幾已闢為良田, 當時港東里嵌頂街已是人口密集的聚落…….. 本地北極宮旁今存有一塊乾隆39年「崁頂街庄禁掘沙土護塚約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