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中瓦厝 德昌居
金包里社一名首度出現在清康熙39年(1700) 郁永河《裨海紀遊》, 此乃漢人對北海岸原住民村落的稱呼。 自康熙23年(1684)到光緒20年(1894),劃入清廷的管轄。 金包里社於康熙23年時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 雍正元年(1723) 改隸福建省台灣府淡水海防廳,光緒元年(1875)又改隸福建省台灣府基隆廳, 光緒14年(1888) 再度改為台灣省台北府基隆廳轄下。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曾描述 […]
金包里社一名首度出現在清康熙39年(1700) 郁永河《裨海紀遊》, 此乃漢人對北海岸原住民村落的稱呼。 自康熙23年(1684)到光緒20年(1894),劃入清廷的管轄。 金包里社於康熙23年時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 雍正元年(1723) 改隸福建省台灣府淡水海防廳,光緒元年(1875)又改隸福建省台灣府基隆廳, 光緒14年(1888) 再度改為台灣省台北府基隆廳轄下。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曾描述 […]
金山三界村聖德宮,係供奉三官大帝為主神之廟宇,歷史悠久,香火鼎盛, 為金山、萬里一帶民眾之信仰中心,創廟迄已有246年之歷史,原稱三界公廟, 因此村名即以三界村為名; 廟宇所所在地為三界壇路,為北部地區著名之三官大帝廟之一。 該廟之沿革歷史並無詳細之文字記載,只靠耆老斷續記憶口述。 於清乾隆32年(1767), 福建漳浦嚴姓祖先,於故鄉漳浦雨齋頂祖廟恭請天官大帝, 橫渡黑水溝,於金山地區登陸,在金 […]
由福隆往宜蘭方向再前行約5公里處公路內海岸凹有一漁村聚落-卯澳漁村, 就像由車馬喧囂的通衢走進了通幽曲徑,漁村內有盤根錯節的老榕、溪中悠遊的鴨子、 就地取材的石頭屋,使得漁村在細碎的浪濤聲中,顯得格外沉靜, 這裡沒有名山勝景,但是卻質樸得教人塵憂盡除……… 背山臨海的卯澳位於三貂角的西側,右抱著萊萊山,左擁著荖蘭山, 後方為狀若兔耳的山峰,灣澳自然天成,三條山溪 […]
台灣有兩個紅毛港,一在高雄小港位於東經120度29分,北緯22度29分, 一在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中央略偏西處。新竹的紅毛港是因為1646年,荷蘭人在該地遭遇海難上岸而得名, 清代稱紅毛港庄,1920年改名紅毛庄,二戰結束後改稱紅毛鄉,1956年改為新豐鄉。 另外一個就是高雄市小港區紅毛港。 紅毛港之名最早出現於中文文獻記載,依據清光緒18年(1892) 出版之《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 […]
鳳山縣舊址舊稱「興隆莊」, 據稱為明鄭氏軍隊在高雄地區所設的四個營鎮之一。 清康熙23年(1684)治臺後,高雄地區屬鳳山縣管轄,縣治所在地選在左營, 同時也發展為清初重要的市街之一。 當時僅置縣署,並未築城,直至康熙61年(1722),鳳山縣知縣劉光泗方築土城, 此乃鳳山正式築城的最初紀錄。 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縣署遷往今鳳山市,原縣治城池便稱之為「舊城」。 左營在文獻上最早 […]
鳳山五甲地區已開發三百多年。開發的起源,可追溯至明鄭永曆十五年(1661), 鄭成功在登陸鹿耳門後,派遣許多軍人南下屯田,據說本地共得一犁之地,即五甲之地, 故稱「五甲」,漸有大批福建漳州漳浦移民,渡來墾殖。 另說則是古時曾有風水師見五甲莊居鳳山台地尾翼,地如五龍匯集, 又有鳳山溪流經本庄,海山會聚,為風水寶地。 於是說:「此莊匯集五條龍脈,甲於鳳山。」 故名為五甲……. […]
中庄里,位於大寮區北部的一個里, 北與後庄里、東和江山里、南和前庄里、翁園里為鄰, 東至光明路三段、西至鳳捷路,南至翁園圳,北至鳳屏一、二路。 人口為大寮區最多的一個里……… 此地從前大部分為方家家族聚集地,而有方厝之名。 村內中最早開發的中心點處,古稱中站仔。 昔日在方厝南邊有從事打鐵業的人家聚居而設下店面,所以有打鐵店之名。 中站仔的東邊稱頂頭,西邊稱下 […]
據歷史記載,清雍正4年(1726) ,廣東省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 渡船東航居於目前屏東潮州一帶,斬荊披棘,拓石開基,遂以其所居之名曰命名為「潮州庄」, 簡稱為「潮庄」。 早期先民聚集居住在舊街並興建潮州三山國王廟奉祠, 並由此發展出今日之潮州市街……… 潮州鎮人口數為屏東縣所轄鄉、鎮、縣轄市之中第三多者。 潮州一帶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力 […]
高屏溪的沿岸許多村名均以「溪」、「寮」來命名,例如溪寮村、上寮村、 大寮村、過溪村及潮寮村。 大寮鄉,於清代隸屬鳳山下淡水溪,因溪埔土質肥沃,居民紛紛屯墾,並以蔗糖建寮,共分四處: 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後來四寮合一,稱之為大寮。 潮寮舊名「潮州寮」, 據說是最早入墾此地的潮州府移民為懷念原鄉而命名之。 又據稱現在潮寮國中前小路是早期清朝軍隊行軍之路,經過溪往屏東潮州, 由於經常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