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南港 闕家古厝
根據「姓氏考略」一書考證,闕氏的來自春秋時期山東曲阜的「闕里」, 闕家於清朝時期自福建泉州府南安來到台灣,聚居於汐止、南港一帶, 成為南港地區的大姓。 闕氏早期經營煤炭生意,祖產加上自行投資累積了不少土地資產。 由於世居南港,在當地政經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至今在南港軟體園區及南港展覽館附近 仍有價值數十億的土地資產。 南港原先隸屬於內湖鄉,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 時改制為台北縣南港鎮, […]
根據「姓氏考略」一書考證,闕氏的來自春秋時期山東曲阜的「闕里」, 闕家於清朝時期自福建泉州府南安來到台灣,聚居於汐止、南港一帶, 成為南港地區的大姓。 闕氏早期經營煤炭生意,祖產加上自行投資累積了不少土地資產。 由於世居南港,在當地政經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至今在南港軟體園區及南港展覽館附近 仍有價值數十億的土地資產。 南港原先隸屬於內湖鄉,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 時改制為台北縣南港鎮, […]
前水頭聚落位於金門島西南, 路之南屬金門國家公園園區, 路之北側使用分區 為自然村莊住宅區。聚落南邊有一村落謝厝,再往南蜈蚣山、 塔山;往北可達賢厝、金城市區等地; 往東經金門城連接古崗珠山等地。 水頭行政編制屬金城鎮金水里,聚落各型民宅建築約180餘間。 水頭的開墾,相傳最早曾是有白姓之漁船靠嶼避風,且搭一芧屋, 其位址在後界靠海的白姓宅地處,但年代無從考據。 而較具體之水頭 […]
水頭聚落的歷史始於元代, 水頭有文獻記載,約在元朝初年( 1281 ),李氏始祖良亨公自同安遷抵奈社李厝(今中界), 以後子孫枝葉茂盛,蓋了規模龐大的七進宗祠,可惜明末毀於倭寇之亂,現僅重建一進。 元仁宗延祐兩年( 1315 ),黃輔(仲卿) 登乙卯科進士, 因避胡元之亂來浯執教定居,是為金水黃氏肇基始祖。 在前水頭設帳授業,死後所葬形號「貓兒洗面」, 後代蕃衍,蔚為大族,佔全村人口半數以 […]
水頭,位居金門島西南金水溪畔,元代開始即有氏族遷入開墾, 至明朝已成島上的大聚落。不過清初的遷界,導致人口外移與聚落蕭條。 目前的規模則是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時期)以後的發展。 這個歷史階段的聚落發展,主要集中於頂界(因多黃姓聚居,又稱黃厝頂)、 下界(李姓為主)及後界(陳姓、蔡姓為主),以各姓宗祠為中心, 圍繞著閩南合院民居建築群落。 前水頭真正的開發是在清朝乾隆以後, 主要是黃氏家族長房於杭州 […]
水頭又名金水,位於金城鎮的西南隅,是個以黃姓為主的多姓聚落, 歷史有700多年,鄰近水頭碼口,早期即為金門與廈門之間的交通要津。 金水村轄區僅4.0平方公里,水頭聚落佔2.2平方公里,依山而建,呈長形分佈, 分有「頂界」、「中界」、「下界」、「後界」四甲頭。 水頭村民除以農、漁業維生外,亦多從事走船經商, 聚落裡滿是美輪美奐的傳統閩南古厝與異國風趣洋樓建築。 有乾隆時期興建的黃氏大宗祠、黃濟古厝、 […]
前水頭,又稱金水,位於金門島西南隅。 西北側濱海,東南接金門城西門外;南有金水溪流過,水源豐沛; 北側依龍貢山成屏障,東向另有龜山及香爐山,西面海岸聳立獅頭山及塔山, 冬季避風溫暖,藏風向陽。 居海陸交通節點 • 地理位置優越,自元代起已有漁民落腳於此。 水頭聚落的歷史始於元代,有文獻記載; 約在元朝初年( 1281 ),李氏始祖良亨公自同安遷抵奈社李厝(今中界), 以後子孫枝葉茂盛,蓋了規模龐大 […]
前水頭真正的開發是在清朝乾隆以後,主要是黃氏家族長房於杭州經營布綢, 以及二房大陸錦州經商致富,早期的發展在「中界」的「黃氏酉堂」周邊,以及東側「頂界」之 閩南傳統建築「十八間」梳式佈局建築,至今已約有兩百年的歷史。 民國初年,水頭以頂界處的建築型態最具代表性, 當時族人大都經營南北雜貨,所得便各自集資興建石基磚牆之兩進大厝,整齊排列於頂界處, 此乃鼎盛一時的十八間之梳式配置建物。 水頭地區出洋經 […]
「前水頭」古稱「水頭」,乃因靠近碼頭而得名。 前水頭真正的開發是在清朝乾隆以後,主要是黃氏家族長房於杭州經營布綢, 以及二房大陸錦州經商致富,早期的發展在「中界」的「黃氏酉堂」周邊,以及東側「頂界」之 閩南傳統建築「十八間」梳式佈局建築,至今已約有兩百年的歷史。 民國初年,水頭以頂界處的建築型態最具代表性, 當時族人大都經營南北雜貨,所得便各自集資興建石基磚牆之兩進大厝,整齊排列於頂界處,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歸清之版圖,翌年設置戍兵, 乾隆三十二年(1767)初,設置八里坌巡檢,五股坑區、八里坌、貴子坑區等隸屬巡檢管轄。 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役失利,兩國訂立馬關條約,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翌年六月日人施行地方官判,臺灣設三縣一廳,臺北縣下轄四支廳, 五股之興直堡地區歸台北縣直轄。 1901年全島分設二十廳,廳下各置支廳今五股全區境皆隸屬新莊支廳,後因擴大行政區域, 及併 […]
龜山最早的起源來自於龜崙族(Kulon),為原住民平埔族之一, 原居於今日桃園市龜山區一帶,本來被學者歸類為凱達格蘭族,後來李壬癸先生依據 其所蒐集到的語言學資料,證明其為獨立的一族。 相較於其他平埔族,該族人口較少且幾乎全面被漢化。 在清代,龜崙族就居住在龜崙嶺(今稱龜山)南側的龜崙腳,稱為龜崙社。 後來部分族人遷到北邊的楓樹坑(今之楓樹里),稱為「頂社」; 另一部分族人遷到南邊的新路坑(今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