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 過港坪 盧家古厝
造橋鄉位於苗栗縣北方,東鄰三灣鄉及獅潭鄉,南連頭屋鄉及後龍鎮之一部份, 西接後龍鎮,北以南港溪與頭份鎮、竹南鎮相隔。 造橋鄉地名由來向有二說: 一說遠在1731年,頭份、造橋兩地交通受南港溪河床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 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造橋地名因之而來。 另一說為苗栗有一客家籍拓荒者曾與商旅合作,為橫越南港溪而建造了一 座古橋, 為表紀念,故以「造橋」為當 […]
造橋鄉位於苗栗縣北方,東鄰三灣鄉及獅潭鄉,南連頭屋鄉及後龍鎮之一部份, 西接後龍鎮,北以南港溪與頭份鎮、竹南鎮相隔。 造橋鄉地名由來向有二說: 一說遠在1731年,頭份、造橋兩地交通受南港溪河床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 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造橋地名因之而來。 另一說為苗栗有一客家籍拓荒者曾與商旅合作,為橫越南港溪而建造了一 座古橋, 為表紀念,故以「造橋」為當 […]
因為地形狹長,形似簪纓,故舊名因為堪輿學而叫做「簪纓」; 簪纓為官宦之冠飾,借代為高官顯宦。 但接著清末、日治時期接連產生原住民出草屠殺漢人, 獨「簪纓」地區的聚落「深坑仔」無事。 「深坑仔」得名之原因,乃因本區四面環山,如一個深深之土坑,故名之。 本區位於臺北盆地南緣地區,清代屬拳山堡,山脈綿延, 後因「拳山」名稱有「殺氣」, 日治時期,耆老取「文山秀氣」之意改稱為文山堡。 目前所知,最早來 […]
明神宗年間,約1600年前後,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 先後定居該地墾殖,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後有大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族人眾多, 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難免發生糾紛, 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的現象,而舉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重新尋找耕地者,則到處可見。 本地原始四姓之中,除了傅姓之外,黃吳蘇族人陸續遷徙他地,另謀發展, 留居本 […]
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 「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也認為「吞霄」地名之不雅,且就地北望, […]
合舊庄與海風庄為海風里,位於大肚台地最北端,季節風時風力甚強,因此得名, 一說為海豐縣人所建村落,惟今已無客籍居民。 舊庄則與鄰近神岡區新庄村對稱而得名。 海風庄屬清水大楊區,位於本區大肚山台地最北邊,隔大甲溪與大甲相望, 大甲溪東北季風由海上吹來風力甚強,因而得名, 一說為最早廣東海豐人所建村落,惟迄今已無客籍居民, 分海風庄與舊庄(與神岡區新庄對稱得名)兩大聚落,居民多事旱作, 如蘿蔔、甘藷、 […]
牛稠溪是條很長的河流,發源於阿里山,流經民雄之處時,分出一條支流, 順流至六腳鄉蒜頭糖廠旁,再與牛稠溪的主流會合。 因有兩條溪的溪水在此交會,所以居民將該處命名為雙溪口。 雙溪口,清代屬嘉義廳大槺榔西堡雙溪口庄,日治時期為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雙溪口; 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劃分行政區域,將雙溪口分為朴子鎮雙溪里、溪口里兩里; 民國八十一年再改制縣轄市為朴子市雙溪里、溪口里。 地理位置在朴子市東北端,東接 […]
林園位處鳳山林木茂盛之邊,故稱「林仔邊」。 林仔邊街的街市發展與繁榮就是現在興濟宮到福德廟這一條福興街, 林園人稱為『舊街』,在清領時期這條街道稱為『林仔邊街』, 所 以老一輩的人要到林園街上都稱去「林仔邊街仔」。 因擁有西溪中港優良港口,為明清時期的小竹里商業行政文化重心, 清領時期將小竹里改為小竹上里、小竹下里,當時仍沒有「林園」這個名稱。 直到日本大正9年(1920)設高雄州,將台灣地名 […]
述及安記棧由來,此與對岸港埔一路78號的黃家「江夏祖厝」有密切淵源。 茲考究黃家江夏堂開基祖黃君公,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小溪鄉車路墘人氏。 於乾隆二年(1737)45歲時偕其母親渡海來台,至鳳山郡小竹下里港仔埔庄開基, 傳承至今已經是第十二世了(距今兩百多年)。 黃君初來臺開發時,並無大規模興建房舍之舉動, 直至其長子黃敦朴之孫黃學(第五世)始建大厝。 黃學為當時港埔地區的大地主,並擁有自己的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