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 許厝地區傳統民居
大園區舊稱『大坵園』,位居沿海地帶,區民以捕魚和種植農作物為生。 古詩『漁人網集許家村,小艇搓搓漲水痕,難得沙深魚又夥,捕來換取盈樽斟』 『乘興登臨眼界寬,蛛屯俯瞰海漫漫,三千弱水知何處,絕鳥蓬壺訖漢官』 之寫照當時繁榮實景,後因海沙淤積逐漸凋零,人口外移減少。 大園區西北部的「許厝港」,在清代曾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 隨著河道淤積,出海口的沙洲濕地,成為鰻苗回流、水鳥棲息的動物天堂, 如今更 […]
大園區舊稱『大坵園』,位居沿海地帶,區民以捕魚和種植農作物為生。 古詩『漁人網集許家村,小艇搓搓漲水痕,難得沙深魚又夥,捕來換取盈樽斟』 『乘興登臨眼界寬,蛛屯俯瞰海漫漫,三千弱水知何處,絕鳥蓬壺訖漢官』 之寫照當時繁榮實景,後因海沙淤積逐漸凋零,人口外移減少。 大園區西北部的「許厝港」,在清代曾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 隨著河道淤積,出海口的沙洲濕地,成為鰻苗回流、水鳥棲息的動物天堂, 如今更 […]
大園區位桃園市北緣,臨臺灣海峽,東南西分別與蘆竹區、中壢區、觀音區相接。 全區劃分為十八里,包括海口、竹圍、菓林、三石、大海、埔心、五權、橫峰、田心、 溪海、和平、南港、北港、內海、大園、圳頭、後厝、沙崙等里。 大園區舊稱『大坵園』,位居沿海地帶,區民以捕魚和種植農作物為生。 古詩『漁人網集許家村,小艇搓搓漲水痕,難得沙深魚又夥,捕來換取盈樽斟』 『乘興登臨眼界寬,蛛屯俯瞰海漫漫,三千弱水知何處, […]
外埔原為道卡斯平埔族居住之區域,清雍正年間有閩粵籍之漢人移民, 從鹿港、大安等地區遷入至外埔。 以外埔鄉為前線,與平埔族之「白番社」相抗衡, 外埔的得名,建築工事即為原因之一。 再者,本區在漢人未進入開墾之前為平埔族崩山八社中 大甲東社的活動地。 為什麼外埔要稱為「外埔」? 『所謂的「埔」地,正是為未開發的大草原之義, 遠在三百多年前,外埔鄉仍是雜草叢生,滿目荒涼的草埔,經過祖先的篳路藍縷, 胼手 […]
外埔區早期為平埔大甲東社(道卡斯族)居住地。 在日治時期與隔臨的后里區統稱為「內埔」, 因本區位於「內埔」之外(月眉山西側) 而括稱為『外埔』,地名因而沿用至今。 本區位於台中市西北部,地形是一個典型的「河階地型」, 地勢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崁,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 低坎地區因有大安溪水及崁下泉水可用,開發較早,高崁地區早期灌溉不便, 雜草叢生開發較遲,是謂「埔」地。 為什麼外埔要稱為「外埔 […]
珠子山,原寫為珠仔山,是埔里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珠格里相近。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珠子山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珠仔山庄」,隸屬於埔里社堡。 該庄西北與生蕃空庄為鄰,東北與水頭庄為鄰,東南與蕃地為鄰, 南邊東側一小段與加道坑庄為界,南邊其餘部分為鹿蒿庄,西邊為挑米坑庄。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南投 […]
劉厝村村民務農民風純樸,傳統產業逐漸沒落、人口外移, 本村位在花壇鄉西南邊。村與崙雅村花壇村秀水鄉秀水村金興村毗鄰。 劉厝村村名由來,顧名思義,一說是因為初懇者為劉姓,便將此地稱劉厝村; 另一是因為本地位在水尾,每次水災都流經此地,家產流失, 先人稱之為流厝,後因諧音而稱為流厝村。 劉厝村於清代時隸屬燕霧上堡茄苳腳莊; 明治35年(1902)時,改彰化廳燕霧上堡茄苳腳莊, 明治42年(1909)改 […]
大正九年(1920)10年,合併臺北廰深坑支廳石碇區、小格頭區與楓仔林後,設立石碇庄。 下轄原屬文山堡之小格頭庄、蓬菜藔庄、烏塗窟庄、雙溪庄、楓仔林庄、大溪墘庄、松柏崎庄、 排藔庄、新興坑庄、鹿窟庄、石碇街、玉桂嶺庄、員潭仔坑庄、崩山庄。 戰前,石碇庄轄域內分為石碇、小格頭、蓬菜寮、烏塗窟、雙溪、楓子林、大溪墘、 松柏崎、排寮、新興坑、鹿窟、玉桂嶺、員潭子坑、崩山、火燒樟、乾溝十六個大字。 […]
通霄地名的由來,係源於早期此地為平埔族群道卡斯族「風呢樣」〈Honeyan〉 「屯消」〈Tonsuyan〉社之居住處所,通霄是屯消的諧音,古時寫為吞霄, 原指今之通東、通西兩里,昔時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 貨物「吞」吐「銷」售中心,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 因此又稱「吞銷」、「吞霄」。 後因南勢溪足見淤淺,商務不如 往日繁榮,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 有感於「吞霄」 […]
造橋之真正開始應比文字傳載的早,但可以具考的則是雍正末年, 竹南、苗栗兩地來往較昔頻繁,而當時南港溪河床低橫,每每在潮滿之際阻隔 兩岸交通,頗為不便。 造橋呼聲經有志之士登高四應,募款造橋鄉並建福祠伴旁。 祠有關聯云:「幅蔭千村客,神扶萬載橋」,首揭橋名,後來命名「登雲橋」, 又名「長橋」,於是「造橋」之名於焉而生。 造強鄉位於苗栗縣北方,東鄰三灣鄉及獅潭鄉,南連頭屋鄉及後龍鎮之一部份, 西接 […]
造橋之真正開始應比文字傳載的早,但可以具考的則是雍正末年。 竹南、苗栗兩地來往較昔頻繁,而當時南港溪河床低橫,每每在潮滿之際 阻隔兩岸交通,頗為不便。 造橋呼聲經有志之士登高四應,募款造橋鄉並建福祠伴旁。 祠有關聯云:「幅蔭千村客,神扶萬載橋」,首揭橋名,後來命名「登雲橋」, 又名「長橋」,於是「造橋」之名於焉而生。 造橋位於苗栗縣北方,東鄰三灣鄉及獅潭鄉,南連頭屋鄉及後龍鎮之一部份, 西接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