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地區傳統民居 (02)
十九世紀,倒風內海陸化更為明顯。首先,道光三年(1825)七月台灣 大風雨之後,原由今將軍鄉出海的灣裡溪,改道由西港南流注入臺江內海, 並改稱為曾文溪。原來作為灣裡溪上游的歐汪溪(今將軍溪),則失去上游 水源,麻豆和佳里之間河道遂逐漸浮覆。 至咸豐三年(1853),倒風港口已經變成魚塭, 而出現「金斗灣倒風仔港塭」。 麻豆地區海岸線亦逐漸北移,至道光末年文獻上已無麻豆港的紀錄。 麻豆街並不因港 […]
十九世紀,倒風內海陸化更為明顯。首先,道光三年(1825)七月台灣 大風雨之後,原由今將軍鄉出海的灣裡溪,改道由西港南流注入臺江內海, 並改稱為曾文溪。原來作為灣裡溪上游的歐汪溪(今將軍溪),則失去上游 水源,麻豆和佳里之間河道遂逐漸浮覆。 至咸豐三年(1853),倒風港口已經變成魚塭, 而出現「金斗灣倒風仔港塭」。 麻豆地區海岸線亦逐漸北移,至道光末年文獻上已無麻豆港的紀錄。 麻豆街並不因港 […]
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 「麻豆」這個名詞來自於西拉雅語的Mata(眼睛、目)和au(港澳)合併而成, 即眼睛、樞紐之意。 麻豆位處臺灣西南海岸,由於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已有中國閩南漁民前來捕魚。 十四世紀時,位於海邊的平埔族四大社新港、蕭壟、麻豆以及 目加溜灣社,與中國人已有零星的「漢番貿易」, 十六世紀時,有中日貿易商來臺南一帶進行交換貿易。 原本麻豆的人口 […]
麻豆鎮大埕里聖王宮為昔日倒風內海「蚊港」,古地名為「蚊港厝」, 近年來大埕里聖王宮,為強化後代子孫對生長土地之認同,決定用「蚊港」 來喚起鄉民古早的記憶,配合開漳聖王聖誕舉辦「蚊港聖王祭」, 結合藝陣傳承,以傳統民俗藝陣嘉年華會, 推動優質宗教文化。 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 「麻豆」這個名詞來自於西拉雅語的Mata(眼睛、目)和au(港澳)合併而成, 即眼睛、樞紐之意 […]
麻豆文獻記載,郭家開基祖郭由抱在明永曆5年(1651)荷領時期, 由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渡海來台,原居麻豆六龜班,二世祖郭孔昭再由六龜班遷居 到大埕建立基業,第三代祖郭紹周開設「源興號」,大發利市而致富。 相傳郭祖厝(今麻豆第五市場北側)的四合院大宅第, 可能建造於清乾隆40年(1775),建材、匠師多自福建過來。 而郭家四世祖郭煥祥、郭煥為在清乾隆24年分獲貢生、武生, 五世祖郭廷機在乾隆3 […]
麻豆位於臺南市中部偏西北,北鄰下營區、學甲區,西鄰佳里區, 東鄰官田區,南接西港區、安定區、善化區,地處嘉南平原中央地帶, 區內地勢平坦,並自東南向西北傾斜, 其西北地帶為古倒風內海所在。 麻豆區在歷史上即台南地理上之樞紐,加上近年來的交通建設, 不僅是大曾文地區之交通要衝,也是門戶及政經中心,有多條公路在此交會, 其數量在北臺南裡已超越原縣治新營區。 1661年4月,鄭成功登陸臺灣後,登陸後 […]
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 「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也認為「吞霄」地名之不雅, 且就地 […]
在鄭氏王朝以前,本區大部份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吞霄社所在地(亦稱屯消社)。 鄭經時代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是漢人正式進入本區的開始; 1683年滿清入台之後,吞霄社屬『苑裡堡』,後改『竹南三堡』, 先後屬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台北府、新竹縣, 1885年台灣設省後,在中部地區增設台灣府,分新竹縣為新竹、苗栗二縣, 通霄即歸台灣省台灣府苗栗縣通霄二堡管轄。 吞霄堡轄區東與三叉莊交界,西至吞霄港, […]
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 「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也認為「吞霄」地名之不雅,且就地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