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 林全福故宅 (衍德堂)
北庄林家原籍福建泉州安溪,道光元年由駟嶺來台,其先祖林高攀於道光年初 由葫蘆墩遷至北庄教學墾耕,漸成大戶;北庄林厝即在林維三(曾任神岡區長)兄弟手中 建造完成;子姪輩林全福、林萬選,均曾任神岡區長, 而林萬選富甲一方更被時人稱「頭家」。 北庄林厝位於本區北庄里林厝路,創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間, 由林維三(曾任區長)兄弟教學墾耕,富甲一方,協力完成祖屋建造; 今日所見為日治昭和十年(1 […]
北庄林家原籍福建泉州安溪,道光元年由駟嶺來台,其先祖林高攀於道光年初 由葫蘆墩遷至北庄教學墾耕,漸成大戶;北庄林厝即在林維三(曾任神岡區長)兄弟手中 建造完成;子姪輩林全福、林萬選,均曾任神岡區長, 而林萬選富甲一方更被時人稱「頭家」。 北庄林厝位於本區北庄里林厝路,創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間, 由林維三(曾任區長)兄弟教學墾耕,富甲一方,協力完成祖屋建造; 今日所見為日治昭和十年(1 […]
六腳鄉舊稱六家佃莊。 明永曆8年福建漳洲龍溪人 陳士政,招募佃農六人來此開墾。 河洛人把一人份叫做「一腳」,六人份叫 「六腳」, 六個佃農開墾之處就叫做「六腳佃」。 日治時期簡稱「六腳」。 日治初期,本鄉被分為灣內、六腳佃兩區,各設區役所。 1920年 台灣地方改制,廢區置莊,把灣內、六腳佃兩區為六腳莊,劃歸台南州東石郡。 戰後初期設置台南縣東石區六腳鄉,1950年改為嘉義縣六腳鄉。 六腳鄉在 […]
牛庄社區結社於明末清初,位在西拉雅平埔族四大社之ㄧ的目加溜灣社 的東端,原稱「虞庄」,後因音異訛稱「牛庄」而沿用至今。 以現今之地理位置來看,其位於善化區的東端, 東有茄拔聚落及縱貫公路台一省道, 東北鄰曾文溪,北接東勢寮社區,南則是善化區的都區計畫區; 全社區地勢平坦,面積約有217公頃。 虞庄,結社於明末清初,由虞姓先民移墾而成庄名, 後為音異訛稱:牛庄。 牛庄東依茄拔,西接北子店,南臨小新營 […]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林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林尾庄」,隸屬於集集堡。 該庄北及東與集集街為鄰,南邊隔濁水溪與大坵園庄、後埔仔庄為界,西邊為隘藔庄。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南投廳。 大正九年(1920) ,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集集」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新高郡集集街。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林尾,在日治期初期的官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派水師都督施琅攻台,明鄭幼王鄭克塽在閏六月五日降清, 施琅在八月二十三日將鄭氏一家人遣回其故居南安,二十三年四月向清廷奏准建置台灣府, 隸屬福省台廈兵備道之下,並改鄭氏治台期間的天興洲為諸羅縣, 時西螺、二崙、崙背等地區並稱布嶼稟堡,後稱布予堡,隸諸羅縣。 康熙末年因諸羅縣移民大量增加,諸羅縣地區急速開發, 在諸羅縣內新設彰化縣及淡水廳,這時虎尾溪北至大甲溪南 […]
清康熙六十年(1721),今日「二崙」、「崙背」一帶成立堡,命名為「布嶼稟堡」, 附近一帶原屬平埔族貓兒干社,即昔稱「南社」的所在地,該族慣稱此地為「布嶼稟」, 直到清乾隆年間,省略「稟」字,而將此地簡稱為「布嶼堡」, 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版的議台灣府志一續修一書, 就出現有「布嶼大庄」的地名, 相當於今日行政區域的崙背鄉舊庄村, 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
「林內」顧名思義,在清領時期以前, 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位於山麓, 半山半原,雜木叢生荊棘遍佈人煙絕跡之地。 鄭氏末期、清領初期日漸開發,而於康熙末年由鄭萃徘等人渡台墾拓, 率族聚眾擇居「林內」披荊斬棘拓荒墾植終變蠻荒為良田, 街市聚集日益興盛發展。 清領時期規劃縣治區,本鄉隸屬斗六堡; 日治後改設州郡,本鄉則歸屬斗六街;二戰後,由本鄉有志人士籌備建鄉, 獲得照准,由斗六市和莿桐鄉各劃 […]
十七世紀以前為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人的活動場域。 1624 年荷蘭時期,在今本區設有教習所(有荷蘭古井今慶安宮前為證), 鄭氏治臺期間為駐軍要地,國姓爺鄭成功以首善教化而名之為 「善化」沿用至今, 清領及日治時 期仍為駐軍及水路交通要站的設置點, 因此本區在臺南地區的發展上, 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 根據『南瀛采風』: 善化區在荷蘭時代叫『目加溜灣社』, 因在灣里溪旁,故清朝時稱臺南府安平縣灣 […]
十七世紀以前為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人的活動場域。 1624 年荷蘭時期,在今本區設有教習所(有荷蘭古井今慶安宮前為證), 鄭氏治臺期間為駐軍要地,國姓爺鄭成功以首善教化而名之為 「善化」沿用至今, 清領及日治時 期仍為駐軍及水路交通要站的設置點, 因此本區在臺南地區的發展上, 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 根據『南瀛采風』: 善化區在荷蘭時代叫『目加溜灣社』, 因在灣里溪旁,故清朝時稱臺南府安平縣灣裡街 […]
善化牛墟與鹽水、北港牛墟並列台灣三大牛墟,源於清朝時期, 最早在南關里,歷經搬遷,從光文社區、六分寮到目前的什乃, 見證當地演變。 南關里,當地也是南城門所在, 為出入善化灣裡社的必經路徑之一, 目前已無遺跡,僅留下老照片。 明鄭治臺時,在曾文溪兩岸設立「善化里」, 歸天興縣管轄,派有軍隊在此屯墾。 善化里遠較今日之善化區遼闊,甚至達今楠西區境內 ,後來又分為善化里西堡與善化里東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