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 山柑 王家古厝群
苑裡位置座落於大安溪中游北岸,原屬於平埔族道卡斯人耕墾生活之所在, 依清代文獻考察,苑裡鎮在當時被稱謂「蓬山八社」的主要地區。 所謂八社即是大甲東、德化、雙寮、日北、苑裏、貓盂、房裏與吞霄等社。 苑裡地名,原由道卡斯族一支居住位在「喔灣麗」,日籍安倍明義在其大作《台灣地名研究》 就蕃語語音譯為「里彎里」。「社」通常指漢族進墾西部平原,就番人聚落所給予的地名。 在簡化番語之下,由「里彎里」變為「彎里 […]
苑裡位置座落於大安溪中游北岸,原屬於平埔族道卡斯人耕墾生活之所在, 依清代文獻考察,苑裡鎮在當時被稱謂「蓬山八社」的主要地區。 所謂八社即是大甲東、德化、雙寮、日北、苑裏、貓盂、房裏與吞霄等社。 苑裡地名,原由道卡斯族一支居住位在「喔灣麗」,日籍安倍明義在其大作《台灣地名研究》 就蕃語語音譯為「里彎里」。「社」通常指漢族進墾西部平原,就番人聚落所給予的地名。 在簡化番語之下,由「里彎里」變為「彎里 […]
苑裡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Wanrie)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由「彎里」、 「灣麗」(Wanli),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台語「苑」與「宛」發音皆為Wan), 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荷蘭統治時期指崩山鄰近道卡斯族村社,清治時又被稱為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 是台灣平埔族群道卡斯族在 […]
苑裡鎮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Wanrie)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由「彎里」、 「灣麗」(Wanli),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台語「苑」與「宛」發音皆為Wan), 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清領康熙、雍正年間,稱「崩山八社」或「崩山」, 乾隆以後改稱「蓬山八社」或「蓬山」。 八社 […]
清治末期,船頭埔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船頭埔庄」,隸屬於苗栗三堡。 該庄西及西北臨台灣海峽,東北與房裡庄為鄰,東及東南分別與山柑庄、 銅安厝庄為鄰,西南邊為頂後厝仔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苗栗廳。 1903年6月,該庄編入五里牌區,仍隸屬於苗栗廳。 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二十廳合併為十二廳,五里牌區改隸屬於臺中廳。 大正九年(1920) […]
頂蔦松是水林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西南部凸出部分的東南側。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蕃薯村、山腳村一帶。 水林鄉原名水燦林,居民於明末、清初時, 由福建泉州、漳州等地人民移居結成村落, 位在本縣最南端,以北港溪與嘉義縣為界,北依四湖鄉,東接北港鎮,西臨口湖鄉, 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地名由來史實難可考, 不過有在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 前就稱為「水漆林」之說法, […]
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遠避兵禍或饑饉,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 甘冒台灣海峽險惡的航路,相渡海來台,另建家園。 明神宗年間,約1600年前後,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先後定居本地墾殖, 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後有大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 族人眾多,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 難免發生糾紛,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的現象, 而舉族由一 […]
清朝時代,土庫屬於台灣府諸羅縣大坵田堡; 日治時期,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納為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 林氆擔任區長,轄域是土庫、過港、新興、糞箕湖、埤腳、崙內、 大荖、馬光厝、潮洋厝、埔羌崙、馬鳴山、龍岩、大埤、虎尾湳仔等區域。 大正九年(1920) 行政重新劃分改為台南州虎尾庄,林淄擔任土庫庄長, 當時土庫的油業醬油的商業貿易、農業市集、販賣小豬或小牛等,非常興盛發達, 人口日益增多, […]
張廖姓渡臺開墾最早有文獻記錄可以追溯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廖朝孔當時24歲率同二弟朝間、四弟朝路堂兄弟朝近、朝廳一行五人, 冒海禁令出海渡臺,此時已有宗親廖必達等人在港尾、田心仔地區開墾, 遂落腳於雲林縣二崙鄉開基, 而後續張廖姓族人於清康熙年間先後入墾 二崙、田尾、港尾等三聚落。 張廖家族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客家人,原本說詔安客語,稱之詔安客。 詔安客渡臺開墾主要分布在雲林縣的西螺鎮、二崙 […]
湳仔村命名由來;清領時期,此村即有湳仔庄莊名, 日治時期屬台南州虎尾郡二崙庄田尾; 光復後稱湳仔村, 民國84年8月1日湳仔村更名為「南興村」, 民國86年7月1日又更名回「湳仔村」。 據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的廖姓大族譜記載, 最早入墾此地的是十一世祖廖為見公等人; 此地南鄰新虎尾溪地勢較低, 每遇大雨即成泥濘狀態俗稱湳底田,因得湳仔地名。 張廖姓渡臺開墾最早有文獻記錄可以追溯於清康熙 […]
后里位於臺中市北端,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 境內地形主要由后里台地組成,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旱。 故名「內埔」,是相對於「外埔」而言。 后里區原屬諸羅縣,清雍正九年(1731)改隸淡水廳, 清光緒十三年(1887)劃歸苗栗縣。 后里原名「內埔」,之後因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 改以轄內最大聚落「后里」命名之。 日本統治台灣後,1898年改隸屬台中縣大甲辦務署苗栗三堡,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