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堵 友蚋地區傳統民居
友蚋港口庄在清代已成庄,因地理位置恰位於友蚋溪出 基隆河的交叉口,故稱為友蚋港口庄。 民居多由石塊堆砌而成, 聽說石塊是瑪陵溪還有溪運時代, 從基隆河輾轉運來此地建造。 位置在麗景天下北側,清朝時這裡有船可通基隆河, 居民大部分為安溪移民。清末日治初期時全庄共計有74戶、394人, 屬於小型的農墾聚落。 早期居民以種植水稻、蔬菜、蕃薯、養豬等農業生產為主。 煤礦發展之後,庄內的男人主要 […]
友蚋港口庄在清代已成庄,因地理位置恰位於友蚋溪出 基隆河的交叉口,故稱為友蚋港口庄。 民居多由石塊堆砌而成, 聽說石塊是瑪陵溪還有溪運時代, 從基隆河輾轉運來此地建造。 位置在麗景天下北側,清朝時這裡有船可通基隆河, 居民大部分為安溪移民。清末日治初期時全庄共計有74戶、394人, 屬於小型的農墾聚落。 早期居民以種植水稻、蔬菜、蕃薯、養豬等農業生產為主。 煤礦發展之後,庄內的男人主要 […]
梁比美,來自泉州鳳坡村的男子,當年一身布衣、一籮行囊, 就這麼隻身穿越了險惡的「黑水溝」,來到了遍地都在等待開墾滋養、 卻又處處是契機的台灣。 他與妻 子黃幼胼手胝足地在台中大甲的鬧街上打腰鼓、 賣雜貨、擺布攤,一點一滴地豐實了梁家的基底與家業, 並且努力地開枝散葉,如此才成就了梁家這株茂盛豐美的家族。 大樹的根,自此深紮,更在頂店之處, 孵育出了另一段梅鏡的「瑞蓮堂」。 瑞蓮堂集傳統建築藝術 […]
大甲「瑞蓮堂」梁宅為四合院,坐北朝南,二進四護院, 西式門院、四周有圍牆, 共有四兄弟共持有一分權益。 大正一年(1914)興建時,全由梁金波先生籌劃, 宅第柱大部份是由大陸進口福杉, 廳堂隔間木材是用台灣紅檜,屋耳是磚包土,磚塊來自化, 所包是當地田土, 取土後形成一魚池,當時梁家為興建此,花費三萬元,先後賣出數甲土地, 梁宅精緻的雕刻,和完整的外觀, 至今仍被譽為大甲地區三大民宅之 一。 […]
台中市大甲區頂店里,興建已有101年古齡歷史的梁宅「瑞蓮堂」, 建有二進四護院,宅第柱採用大陸進口福杉,廳堂用台灣紅檜木隔間, 屋身是磚包土,磚塊來 自化,屋後以鐵砧山為屏障, 屋前有魚池,宅四周種一層竹圍聚氣,雕刻精緻, 展現建築匠師的技術及水準,具有中國傳統古味, 堪稱一品古宅建築。 大甲「瑞蓮堂」梁宅為四合院,坐北朝南,二進四護院, 西式門院、四周有圍牆, 共有四兄弟共持有一分權益。 大正一 […]
西鎮社區位於大埤鄉的西南方,屬北港溪東側,西面與元長鄉相接, 東南臨嘉義縣溪口鄉為鄰,北接本鄉北鎮村,南臨三疊溪, 全村均為平原。 四周皆有溪流(西接北港溪、南臨石龜溪、三疊溪)及大排(延潭大排、興安大排)匯流環繞, 所以來到西鎮社區,都必須穿越大排或橋梁,地勢是由斗南自右而左往下傾斜,溪流交會在 西鎮村成一「袋口」地形,使得本社區常因雨季帶來的充沛雨量而形成水鄉澤國般的情況, 也因此早期本社 […]
塗師村是嘉義縣六腳鄉轄下的行政區,位於嘉義縣東部。東接雙涵村、 南接蒜頭村、溪厝村、西接潭墘村、北接三義村,全村分為五個主要聚落: 大塗師、檳榔宅、竹圍仔、三姓王和北圳。 塗師村開拓年代可追溯至明朝年間,最早稱為「土獅子」。 村內主要有五個聚落,以大塗師聚落為最大, 北圳聚落是侯姓為主的宗族聚落。 早期居民普遍以務農維生,主要種植花生、稻米、玉米、蔬菜等作物, 村民雖多以農耕為主,但另 […]
龍井地區原為平埔族群拍瀑拉族水裡社的社域。 荷蘭人領臺時,本地區由半獨立狀態之大肚王國統轄。 明鄭王朝初期,由於大肚王國並未歸順,導致雙方發生數次武裝衝突, 最終大肚王國分崩離析。 其後明鄭將本地區劃歸承天府之下的天興縣管轄。 清朝領臺後,本地區隸屬諸羅縣。 康熙末年,漢人移民陸續在大肚溪沿岸墾拓荒地。 乾隆初葉,大肚溪出海口一處可停靠漁船的水裡港(今龍井麗水里), 許多非法移民由此上岸,有的 […]
大肚台地四周的斷層或礫石層底部下方都有良好且豐富的泉水湧出, 西側如清水區的埤仔口泉,沙鹿區的番婆井泉、番公井泉, 龍井區的龍目井泉均為有名之泉眼。 清代《彰化縣志》記錄「龍目井,在邑治北七十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 山下田數百畝,皆資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兩石, 狀如龍目,故名。」 今日龍目井已經只剩涓滴,而無流水。 台中地區海岸平原本是平埔拍瀑拉族所在, 清初基於治臺考量 […]
昔日彰化、鹿港繁榮之時,大肚地區因位於彰化進入海岸平原之入口 ,且位於大肚溪河口,因此開發較早。 在清康熙年間,即有福建省漳州方面移民前來開墾,與平埔族原住民混居。 至清乾隆年間,陸續有漢人由鹿港及河口移入開墾,農商逐漸發達, 居民也隨之增加,遂成今日之規模。 日治初期,本以大肚、王田、社腳等併稱為大肚區, 大正九年(1920) 再合併汴子頭及井子頭等大肚山台地 聚落為 「大肚庄」。 福山村東 […]
大肚範圍大部分原係拍瀑拉族大肚北、中、南社居住的地方; 漢人移民在此地的開闢,則可溯及荷蘭時期。清康熙四十年許,距今約貳佰餘年前, 漳洲居民陸續渡台與原住民商洽從事開墾荒地,工作順利, 不久原本一片荒埔,逐漸成為美田,嗣後因原住民陸續遷往埔里社﹝ 本地遂成為漳洲人之定住地。 大肚之名由來於拍瀑拉平埔族大肚社社名 Tatuturo 的譯音。 大肚其他里名、街道名等,皆與漢人開墾拓荒、形成村落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