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 廍子 陳家古厝
埔鹽鄉還未開發之前是一片滿目荒野的草原地,為「巴布薩」平埔族 居住地區,約在三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泉州來到本鄉拓墾,只見當時 地面被耐鹽分植物「蒲鹽菁」所覆蓋,冬天時寒冷且乾燥,鹽分隨著 水分上升至地面,呈現遍野白茫茫的獨特景象, 因此將地名取為「埔鹽」。 另一說法是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因含鹽分 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
埔鹽鄉還未開發之前是一片滿目荒野的草原地,為「巴布薩」平埔族 居住地區,約在三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泉州來到本鄉拓墾,只見當時 地面被耐鹽分植物「蒲鹽菁」所覆蓋,冬天時寒冷且乾燥,鹽分隨著 水分上升至地面,呈現遍野白茫茫的獨特景象, 因此將地名取為「埔鹽」。 另一說法是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因含鹽分 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
三汴村位於彰水路、番花路交會,地名緣於八堡圳在此 設有三個分水的「汴」。 村內有新溝、下厝五甲、舊厝、書房、三汴頭等聚落, 福興鄉農會在此設有三汴分會,新建的集會活動中心甫落成, 廟宇則有福安宮。 鹿港一帶往昔屬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 福興鄉今仍留有番社村、番婆村、社尾村及十五番(鎮平村)等地名。 福興鄉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泉州、廈門)一帶, 遠自明末清初,鹿 […]
三汴頭是彰化縣福興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三汴村、萬豐村。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三汴頭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汴頭庄」,隸屬於馬芝堡。 該庄北與埔姜崙庄為鄰,東與曾厝厝庄、下崙庄為鄰,南邊隔員林大排與 廍仔庄為界,西邊為外中庄。 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該庄隸屬於彰化廳。 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為「三汴頭」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彰 […]
北斗地區最初的地名是東螺,最早的街市是乾隆三年(1738) 興建於時東螺溪南岸的舊社檨仔莊, 也就是現在溪州鄉的舊眉村。 由於漢人越來越多,以及東螺社域洪患頻頻, 原居於此地的東螺社人因而有了兩次的遷移。 1804年遷往宜蘭,1820年以後再次往埔里方面遷移, 最後定居於林仔城,即今埔里鎮籃城里。 嘉慶十一年(1806)由於水災、兵禍以及漳泉二族械鬥,東螺街傾圮,武舉陳聯登、 […]
「如心堂」葉家古厝位於溪州舊眉,是漢人入墾溪州最早地區之一。 主人葉惠清,即是連續擔任兩任溪州庄庄長,其於庄長任內所興建「如心堂」, 院邸佔地遼闊,為現今溪州保存完整之傳統民居之一。 北斗地區最初的地名是東螺,最早的街市是乾隆三年(1738) 興建於時東螺溪南岸的舊社檨仔莊,也就是現在溪州鄉的舊眉村。 由於漢人越來越多,以及東螺社域洪患頻頻, 原居於此地的東螺社人因而有了兩次的遷移。 18 […]
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逐次完成八堡圳、 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鴻門圳、大高圳等溝渠灌溉今社頭鄉轄域, 漳州府之南靖、漳浦、詔安及潮州府饒平等縣居民大舉入墾, 1736年至1795年間枋橋頭庄形成街肆,社頭庄成立於嘉慶年間, 社頭轄域次第墾建成村庄。 社頭新厝村,地處員林、永靖、社頭三地的交會處, 舊地名「湳底」(福佬 […]
石岡的九房里,是典型的客家聚落,最近請來彩繪藝術家, 把巷弄的圍牆,彩繪成3D立體的童話故事,在網路上瘋傳, 每天都吸引很多遊客,慕名來這裡拍照。 自從有了這些彩繪之後, 每天都有200、300位遊客,走進九房里。 和一般的彩繪不同,九房里的彩繪,以童話故事為主題, 注重立體感,還可以和遊客互動。 我的造訪並非為此, 我是來探尋這個傳統聚落的風情……… 九房為一 […]
大林,昔稱大莆林,意為林木青翠之地, 清康熙年間隨著人口開發,早已形成熱鬧的街庄,是鄰近部落交易中心, 稱「大埔林街」, 日治時期因為大林糖廠的關係,大舉促進了本地的工商業發展, 吸引大量人口聚集,使得大林被稱為「移民區」, 鎮內萬商雲集、繁榮無比,成為嘉義的首富之區, 是大林鎮最輝煌的年代。 甘蔗崙庄位於大林鎮的中北部, 北隔灌溉給水溝與大糖里部落、大林國中相對, 另一端隔著早知港與糖廠農場遙遙 […]
大林,昔稱大莆林,意為林木青翠之地, 清康熙年間隨著人口開發, 早已形成熱鬧的街庄,是鄰近部落交易中心,稱「大埔林街」, 日治時期因為大林糖廠的關係,大舉促進了本地的工商業發展, 吸引大量人口聚集,使得大林被稱為「移民區」, 鎮內萬商雲集、繁榮無比,成為嘉義的首富之區, 是大林鎮最輝煌的年代。 望遠樓位在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甘蔗崙,建立於清朝末年。 望遠樓主人陳瑞祥係本鎮望族子弟,自耕田數百甲,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