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鏡世家— 溪州 尾厝 梁家古厝
北斗最初的地名是「東螺」,最早街市興建於清乾隆年初,位於東螺溪南岸 的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舊眉村一帶)。 嘉慶年間,由於漳泉械鬥和東螺溪多次氾濫, 街市房屋及田園數度被破壞殆盡,於是居民向北遷移兩里, 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 寶斗一名來源說法, 說是來自於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Dabale-Boatao) 的Boatao音譯。 昔日濁水溪出二水隘口以後分為四 […]
北斗最初的地名是「東螺」,最早街市興建於清乾隆年初,位於東螺溪南岸 的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舊眉村一帶)。 嘉慶年間,由於漳泉械鬥和東螺溪多次氾濫, 街市房屋及田園數度被破壞殆盡,於是居民向北遷移兩里, 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 寶斗一名來源說法, 說是來自於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Dabale-Boatao) 的Boatao音譯。 昔日濁水溪出二水隘口以後分為四 […]
溪州鄉過去原為濁水溪沖積河床、浮覆地, 因是溪中之沙洲,故名「溪洲」,後改稱「溪州」。 過去溪州鄉舊眉村一帶,曾有平埔族「巴布薩」在此生活(眉理社)。 清朝時期屬於東螺西堡。 日治時期,實施市街庄制,改稱為溪州莊, 屬台中州北斗郡所轄,設莊役場於今日的溪州村, 溪州之所以成為日後的鄉名,至此確立。 康熙五十四年(1715),客籍墾首黃利英招募同籍佃戶, 開拓東螺溪南岸「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一 […]
台灣的發展史上,常常提到「一府二鹿三艋舺」, 「艋舺」就是目前的台北市萬華區,「艋舺」本身就是平埔族指的獨木舟。 在萬華有一條天然圳溝堀仔頭,堀仔頭位於萬華區南邊,從前都是沼澤地, 所以平埔族人稱這個沼澤地叫做「加蚋仔」,這一帶有六個聚落(庒)。 加蚋仔,有很多紅磚古厝、老樹,聚落有水圳及自然湧泉。 經過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堀仔頭水圳長達一、兩公里,從新店溪帶來的 湧泉活水,滋養了在地人; 過去這些 […]
大城鄉名起於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由福建泉州人來此 開墾,居民大多信奉王爺與保生大帝。 傳說有一名叫「魏大城」者首先遷入本地, 故以人名為地名。 另一說為往昔移民墾殖於此,聚集成大集村。 因治安不良,築土成壘,以防盜匪,故得此名。 到了道光年間,則以吳、王二姓所形成之村庄, 所以今永和村有兩處聚落名為「吳厝寮」「王厝寮」。 光緒初年,本鄉隸屬深耕堡。 大正九年(1920) 設立大城庄,為今日該 […]
芳苑鄉原是一片沙丘荒涼,不毛之地,據史載四百年前就有 福州府曾姓家族定居於此,繼有陳姓及泉州府同安縣等地居民 陸續遷陟, 先民蓽路籃縷,開荒墾地,從事農漁業, 人口逐年增加,部落集結,各種產物亦有剩餘, 必須向外運銷,與福建省通航貿易居多, 當時有地無名與外埠通商,諸多不便, 名曰「番仔挖」, 斯時番仔挖已成為內外貿易港……… 清廷為維持沿海治安在此間設有汎 […]
福興鄉西濱臨台灣海峽,有員大排水(昔稱鹿港溪)、 舊濁水溪(又名麥嶼厝溪)入海, 屬東西寬、南北窄的鄉鎮。 福興鄉名由來,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另在內地的番社 (番社村) 建立家園。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 […]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臺灣府彰化縣轄下 馬芝堡 […]
漢人於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或漳州渡海來此開墾, 原本這裡是含鹽分較濃草埔地﹞,這裏曾經是海,後來形成陸地, 當清初漢人入墾時,,大片的草埔地,尚有較多鹽分, 因而有埔鹽之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 […]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大有村原名竹頭角,因先民開墾時留下很多竹頭, 大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