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腳 魚寮地區傳統民居
六腳鄉在嘉義縣的西北方, 東鄰新港鄉,西接東石鄉, 南隔朴子溪與太保、朴子交界, 北隔北港溪與雲林縣水林鄉為界。 地名的起源,相傳是明永曆八年(1654),閩南漳州龍溪縣人陳士政等人 招佃農六戶來開墾。因「家」與「腳」兩字台語音同,附近居民 就以「六腳佃」稱之。 六腳鄉的開發也相當早, 明天啟四年,顏、鄭拓臺十寨中之第十寨 「土獅子」,就是現在的塗獅村。 在清乾隆初葉,此地開鑿「土獅子阪」 […]
六腳鄉在嘉義縣的西北方, 東鄰新港鄉,西接東石鄉, 南隔朴子溪與太保、朴子交界, 北隔北港溪與雲林縣水林鄉為界。 地名的起源,相傳是明永曆八年(1654),閩南漳州龍溪縣人陳士政等人 招佃農六戶來開墾。因「家」與「腳」兩字台語音同,附近居民 就以「六腳佃」稱之。 六腳鄉的開發也相當早, 明天啟四年,顏、鄭拓臺十寨中之第十寨 「土獅子」,就是現在的塗獅村。 在清乾隆初葉,此地開鑿「土獅子阪」 […]
六腳鄉舊稱「六家佃庄」,相傳清乾隆年間有六戶佃農至此 開墾,遂以六家佃庄稱之,後因臺灣話「家」與「跤」音近訛傳, 遂改名「六腳佃」。 日治時期1901年,分屬樸仔腳支廳「灣內區」、「六腳佃區」。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廢區置庄,合灣內、六腳佃兩區及 樸仔腳區之下雙溪、溪墘厝為「六腳庄」, 劃歸台南州東石郡管理,庄役場設於六腳, 1921年8月9日遷至蒜頭。 戰後初期設置台南縣東石區六腳鄉, […]
新社地名由來是昔時這裡曾是平埔族西螺社傳統生活領域。 新社,是西螺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中部略偏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新安里不包括北部邊界地帶中段 及東北端及西南端、新豐里不包括西北端及西南部邊界地帶及南端、 埤頭里西北部凸出部分的北半部不含最西端。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新社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新社庄」,隸屬於西螺堡。 該庄北與西螺街為鄰,東與茄苳庄、埤頭垻庄為鄰 […]
「安定」昔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屬社「直加弄社」的舊地, 明鄭時期漢人沿台江內海在犁頭標社(亦為目加溜灣社屬社,在今安定村 領寄東邊)開拓灣港,至清初仍為「台江」的渡頭, 其時,小舢板船到此載五穀、糖、等貨物, 海水入至木柵仔止,港口甚闊。 「直加弄」(TACKALAN)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平埔語, 其原意為「乾草港」,今大部份屬台南縣安定鄉,小部分屬善化鎮, 當台江尚未陸浮之前「直加弄」係一漁港, […]
竹塘,原稱內蘆竹塘,彰化縣竹塘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鄉中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竹塘村不含東南部、 竹元村、新廣村北部凸出部分。 竹元村分屬崙仔、竹圍仔及戴厝,三庄頭連接形成網狀式村落, 崙仔庄位於最南端,北臨竹塘村,早期地形狹長,高低懸殊,庄後山崙峰峰 相連竹林一片,似如一條龍,先民稱有龍穴傳說; 低者池塘多處,池水清澈,魚兒密佈,山崙東西橫貫, 東側與小路蜿蜒交界沼澤一處, […]
濁水溪北臨彰化縣最南端竹塘鄉竹元村, 竹元村分屬崙仔、竹圍仔及戴厝,三庄頭連接形成網狀式村落, 崙仔庄位於最南端,北臨竹塘村,早期地形狹長,高低懸殊, 庄後山崙峰峰相連竹林一片,似如一條龍, 先民稱有龍穴傳說; 低者池塘多處,池水清澈,魚兒密佈,山崙東西橫貫,東側與 小路蜿蜒交界沼澤一處,泉水湧出綿延不斷, 先民稱之為龍喉水,飲用泉水人口平安, 引用灌溉水田田阜丰豐。 竹塘,原稱內蘆竹塘,彰化縣竹 […]
崙子,原寫為崙仔,是彰化縣埤頭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鄉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崙子村、 永豐村不含南部凸出部分。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崙子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崙仔庄」,隸屬於東螺西堡。 該庄北與周厝崙庄為鄰,東與埤頭庄為鄰, 南邊為小埔心庄、𥕟磘庄,西邊為丈八斗庄、大排沙庄。 大正九年(1920),廢廳、支廳、區、街庄(舊制) 改設州、郡、街庄(新制)、大字, 該庄改制並 […]
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中,記載著溪湖鎮在彰化縣中央位置, 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之西南緣, 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游段斜貫而過。 鄉名的由來是因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 又濁水溪下游一帶沙丘遍佈,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 新庄仔、北勢尾、竹圍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圍繞, 在其中的盆狀低地稱為「湖」。 溪湖鎮公所的資料則提到溪湖的「溪」是大突溪, 是昔日舊濁水溪主河道,乾隆年間一張東螺社的契約 有提 […]
草湖,是芳苑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漢寶村東部凸出部分的東南部、新生村不含北端、 崙腳村東大半部、建平村、草湖村、文津村、興仁村東端、五俊村東端, 以及二林鎮的振興里西部、萬興里西部。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草湖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草湖庄」,隸屬於二林下堡。 該庄東北與鎮平庄、石埤腳庄為鄰,東與萬興庄、舊趙甲庄為鄰,南邊為二林庄、 後藔庄,西邊南段為埤 […]
芳苑一地據記載,早在380多年前,先民從福建渡海來台, 以農漁業及通航貿易為主,在此地定居,早期名為「番仔挖」。 嘉慶年間鹿港港口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 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在此興起。 道光年間王功港也因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 番挖港在此時興起, 在清末時期番挖是全臺第35大市街, 在現今彰化縣內僅次於彰化、鹿港、北斗,更是比 現今西南地區中心二林熱鬧, 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