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 本厝地區傳統民居
蓋其所以稱為「溪口」乃兩溪之天然形勢而名之。 本鄉之行政區域在日治時代初期明治28年(1895)區 隸屬嘉義縣打貓支廳。 大正9年(1920)十月地方制度更改之區罝庄時改為溪口庄, 隸屬台南州嘉義郡,同時將溪口區轄之西庄部落改隸新港庄, 而將新港庄轄之柴林腳及大埤庄轄之游厝等兩大部落歸併本庄, 共轄十大部落劃分為二十保。 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戰後易名為「溪口鄉」, 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 […]
蓋其所以稱為「溪口」乃兩溪之天然形勢而名之。 本鄉之行政區域在日治時代初期明治28年(1895)區 隸屬嘉義縣打貓支廳。 大正9年(1920)十月地方制度更改之區罝庄時改為溪口庄, 隸屬台南州嘉義郡,同時將溪口區轄之西庄部落改隸新港庄, 而將新港庄轄之柴林腳及大埤庄轄之游厝等兩大部落歸併本庄, 共轄十大部落劃分為二十保。 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戰後易名為「溪口鄉」, 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 […]
溪口鄉舊名為「雙溪口」,東接大林鎮以三疊溪為界, 北以華興溪與雲林縣大埤鄉為畔。 該兩溪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形成雙溪咽口。 爰遠在二百多年前,祖先由福建、廣東兩省遷移來台定居於此, 鑒於現時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 明治28年(1895),日治初期稱為「雙溪口區」, 大正9年(1920)十月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莊,同時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庄」, 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戰 […]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第一說: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 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 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第二說:明末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 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埤鄉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領台灣時, 就已經有大陸漢人移民來此開發, 日治時期 […]
東勢鄉位於雲林縣西部嘉南平原之上,地處雲林海線中心位置, 故設有交通部公路總局嘉義區監理所雲林監理站東勢分站, 總面積為四八‧三五六二平方公里,行政區共有12村分為 東南、東北、嘉隆、程海、龍潭、安南、新坤、四美、同安、 昌南、月眉、復興。 乾隆三十年間,有位黃東興家族自福建省晉江縣遷往, 嗣後繼續遷來者激增,不久構成一大部落,因此人旺勢振又位於 海口部落東面,因而稱東勢厝。 1920年臺 […]
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 漢人最早的開發重心是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已 成為沿岸貿易門戶之一。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墾首 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橋頭、沙崙後、 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 […]
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 漢人最早的開發重心是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已 成為沿岸貿易門戶之一。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墾首 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橋頭、沙崙後、 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 […]
清時麥寮鄉除興化厝外,全部屬於海豐堡。 本鄉除興化厝庄屬嘉義廳西螺支廳崙背區外,其餘都屬嘉義廳西螺支廳麥簝區, 區役場設於海豐堡麥簝庄,管轄海豐堡內之麥簝庄、沙崙後庄、橋頭庄、雷厝庄、 施厝簝庄、許厝簝庄。 大正九年(1920),日本人改革地方制度 ,更動行政區域為五州二廳, 除廢「廳」為州,廢「 支廳」為郡、市,廢「區、堡、里、溪、鄉」 而改設街庄外,地名亦多所更改, 時屬台南州虎尾郡崙背庄麥寮 […]
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 漢人最早的開發重心是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已成為 沿岸貿易門戶之一。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 墾首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橋頭、沙崙後、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 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開河口時 […]
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正式建省置雲林縣,此地屬雲林縣海豐港堡 及布嶼西堡興化厝庄。 當時的海豐堡包括現今台西鄉全部 ;東勢鄉東勢厝、牛埔頭、 下許厝寮;麥寮鄉除興化厝外,全部屬於該堡。 布嶼西堡包括現今褒忠鄉全部 、土庫鎮馬公厝; 崙背鄉除布嶼東堡外,均屬該堡。 光緒十四年(1888)海豐港堡省略港字,簡稱海豐堡。 1909年,宣統元年)十月 ,日政府再次更動台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 將全台分 […]
清康熙年間時,在漢人來本鄉開拓之前,同今日彰化縣其它區域 都為平埔族的社居地。 在彰化西北部一帶(今彰化市、和美鎮、鹿港鎮、線 西鄉和本鄉)為巴布薩(Babuza)平埔族半線社、柴坑仔社、馬芝遴社、 阿束社等活動區域, 伸港一帶原屬阿束社之埔地區域。 雍正元年(1723),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屬台灣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彰化縣半縣堡改稱半線東西堡。 光緒元年(1875)半線東西堡,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