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 安南地區傳統民居
東勢鄉鄉民大部分來自福建,距今二百餘年, 光緒十一年設海豐堡麥寮總爺局,則屬彰化縣管轄, 至台灣割讓日本為止,日治後屬台中縣北港辦事署, 大正四年二月廿七日下湖口支廳改為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 七月廿七日台灣總督府地方官制施行屬於 台南州虎尾郡海口庄,光復改為台南縣虎尾區海口鄉,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廿二日海口鄉劃分為海口、東勢,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廿五日行政區域調整 改為雲林縣東勢鄉。 乾隆 […]
東勢鄉鄉民大部分來自福建,距今二百餘年, 光緒十一年設海豐堡麥寮總爺局,則屬彰化縣管轄, 至台灣割讓日本為止,日治後屬台中縣北港辦事署, 大正四年二月廿七日下湖口支廳改為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 七月廿七日台灣總督府地方官制施行屬於 台南州虎尾郡海口庄,光復改為台南縣虎尾區海口鄉,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廿二日海口鄉劃分為海口、東勢,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廿五日行政區域調整 改為雲林縣東勢鄉。 乾隆 […]
元長鄉在清乾隆六年(1741)時,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從福建省 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墾畢,創建村莊,並熱誠為地方服務,去世後 鄉民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 後來稱為『元長』之說有二,一為訛傳所致。 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住民平亂有功,報請清廷嘉許, 因「掌」與「長」諧音,賜改稱「元長」。 更早的漢人到此地開墾始於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 了遠避兵禍或饑荒及殘虐人民的官吏,冒著橫渡 […]
土庫地名由來最可信的說法應該是塗褲莊的轉化。 話說土庫昔日為鹿港通往北港、新港、民雄、嘉義、 台南必經要衝, 沿路兩旁高聳,中央低窪,道路十分狹隘, 乾燥季節時塵土飛揚,每逢下雨天泥濘沒脛,人馬車輛行經 黃吉崙莊雙腳深陷泥沼,牛車輪帶動污泥黃土,會把旅客 沾得滿衣褲腳,有如穿著塗褲(土庫), 於是順理成章以「塗褲莊」為地名……. 土庫鎮主要由東南部(土庫)及 中西部(馬光) […]
清康熙24年(1685),清朝開始引領臺灣,時土庫鎮全境為洪雅族 猴悶社舊地,清朝政府將此劃入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康熙56年(1717)的文獻記載今奮起里境內已經有人築有一池塘畚箕湖陂。 雍正1年(1723)改隸彰化縣。 次年福建人薄昇燦開拓馬公厝聚落(今馬光地區)。 清雍正12年(1734),現土庫、虎尾一帶再歸大坵田堡,再屬諸羅縣, 而馬公厝、新庄一帶仍屬彰化縣。 清乾隆24年(1759 […]
土庫地名由來有三中說法: 第一種是說土庫位於23莊交易中心及通往鹿港、北港、 民雄、嘉義、台南之南北交通要道,尤其本鎮出產麻油、 土豆油、醬油、五榖、農產品等,居民建造許多土造穀倉, 故而得名。 第二種說法是由平埔族語音地名TUKU的拼音而來, 其發音又與早期農家的糊土的儲藏設施(土庫)諧音相近; 又以竹為支架外,塗糊土橢圓型,有四足的「土庫」, 又稱古亭笨,因而得名。 第三種說法則是說土庫昔 […]
土庫鎮位於虎尾鎮之西,農產豐富、古釀麻油醬油盛名遠、 交通便利、教育普及,早期的『塗褲』地名,頗受土庫人有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名。 清朝時代,土庫屬於台灣府諸羅縣大坵田堡; 日治時期,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納為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 林氆擔任區長,轄域是土庫、過港、新興、糞箕湖、埤腳、崙內、 大荖、馬光厝、潮洋厝、埔羌崙、馬鳴山、 龍岩、大埤、虎尾湳仔等區域。 大正九年行政重新劃分改為 […]
清康熙24年(1685),清朝開始引領臺灣,時土庫鎮全境 為洪雅族猴悶社舊地,清朝政府將此劃入福建省臺灣府 諸羅縣。 康熙56年(1717)的文獻記載今奮起里境內 已經有人築有一池塘畚箕湖陂。 雍正1年(1723)改隸彰化縣。 次年福建人薄昇燦開拓馬公厝聚落(今馬光地區)。 清雍正12年,現土庫、虎尾一帶再歸大坵田堡,再屬諸羅縣, 而馬公厝、新庄一帶仍屬彰化縣。 清乾隆24年(1759),閩人 […]
1732年清雍正年間,潮州府客家人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岸裡社平埔族土 官潘墩仔獲得允許開墾此地,其後自中國大陸引進男丁,闢建貓霧捒圳(後稱 葫蘆墩圳),灌溉範圍廣大。 1736年(乾隆初年),閩人廖舟率眾入墾,隨後改稱為「葫蘆墩」, 屬貓霧梀之梀東上堡。 張達京於雍正元年(1723)因耕墾需水,而取水必先立碑劃定該社 地界,乃與岸裡社(今大社)第二任土官阿藍之子潘敦仔等,以「割地 換水」之方式,在朴 […]
康熙 50 年來臺祖張達京後代張始猛於金星建立伙房, 金星張屋有兩大伙房,舊伙房於 921 地震時損毀,新伙房為 張七貴子孫於昭和 6 年興建。 新夥房為張七貴派下子孫於日治時期昭和6年(1931)所興建, 由豐原的老師父一手打造,當初在建造時更特地請大陸的 匠師設計。 康熙後期,石岡開始有客家移民入墾。至乾隆 26 年(1761), 漢人墾拓已到達今日土牛村。官府在該處築有 19 個土牛 […]
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 創建美好地方,故名之。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 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 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