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喜樹地區傳統民居 (03)
喜樹是臺南市南區的一個濱海聚落,相當於喜北、喜南、喜東三里。昔日臺江內海的七個鯤鯓,其中的六鯤鯓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喜樹一帶,而學者石萬壽則認為是五鯤鯓。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來之前的史前時代,喜樹一帶為濱外沙洲。相傳在荷治時期,有來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蔡、陳、杜、葉到鯤鯓一帶捕魚,見漁獲豐碩,遂定居在各個濱外沙洲。 關於「喜樹仔」名稱的由來,有一說地名來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樹仔園」。另有一說是 […]
喜樹是臺南市南區的一個濱海聚落,相當於喜北、喜南、喜東三里。昔日臺江內海的七個鯤鯓,其中的六鯤鯓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喜樹一帶,而學者石萬壽則認為是五鯤鯓。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來之前的史前時代,喜樹一帶為濱外沙洲。相傳在荷治時期,有來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蔡、陳、杜、葉到鯤鯓一帶捕魚,見漁獲豐碩,遂定居在各個濱外沙洲。 關於「喜樹仔」名稱的由來,有一說地名來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樹仔園」。另有一說是 […]
喜樹是臺南市南區的一個濱海聚落,相當於喜北、喜南、喜東三里。昔日臺江內海的七個鯤鯓,其中的六鯤鯓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喜樹一帶,而學者石萬壽則認為是五鯤鯓。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來之前的史前時代,喜樹一帶為濱外沙洲。相傳在荷治時期,有來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蔡、陳、杜、葉到鯤鯓一帶捕魚,見漁獲豐碩,遂定居在各個濱外沙洲。 關於「喜樹仔」名稱的由來,有一說地名來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樹仔園」。另有一說是 […]
喜樹是臺南市南區的一個濱海聚落,相當於喜北、喜南、喜東三里。 昔日臺江內海的七個鯤鯓,其中的六鯤鯓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喜樹一帶, 而學者石萬壽則認為是五鯤鯓。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來之前的史前時代,喜樹一帶為濱外沙洲。 相傳在荷治時期,有來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蔡、陳、杜、葉 到鯤鯓一帶捕魚,見漁獲豐碩,遂定居在各個濱外沙洲。 關於「喜樹仔」名稱的由來, 有一說地名來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樹仔園」。 […]
荷蘭統治時期,島內用鹽主要仍依賴外來供給, 但文獻上已有煎煮海鹽及築鹽埕天日曬鹽的記載, 地點就在臺江內海最南端七鯤鯓附近名為瀨口的地方。 瀨原意為沙或石頭上淺而急的流水, 瀨口因地形及鄰近河海交界得名。 明鄭時期,據傳諮議參軍陳永華教導民眾改良築埕引海水曬鹽方法, 重建瀨口鹽田,並在洲子尾新設鹽埕,提高產量與品質,是為臺灣 日曬鹽產業的正式發軔。 明鄭後期至清初臺灣曬鹽已有四場: 位於洲子尾的洲 […]
台南鹽埕地區是日治時代主要的鹽場之一, 也是台灣最早的鹽場,對台灣的經濟命脈曾佔有重要的地位, 時至今日,鹽埕老聚落古厝仍遺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 南區鹽埕地區是台灣發展最早的鹽場, 使用壽命最久的鹽田,直至民國60年裁廢鹽場, 重要地位不可抹滅, 臺灣原不產鹽,原住民早期多以土產與外來商貿船隻交換食鹽。 荷蘭統治時期,島內用鹽主要仍依賴外來供給,但文獻上已有煎煮海鹽 及築鹽埕天日曬鹽的記載, 地點 […]
水返腳位於淡蘭古道要地,為了遞送公文以及方便商旅往來, 設有水返腳舖尖站,設有舖司一名及舖丁4名管理鋪站,提供 飲食(鋪)及休息(尖)服務。 商旅往來逐漸增加,民居也漸趨綢密。 道光元年(1821)正月,原任台灣海防同知的姚瑩,貶官到 宜蘭擔任噶瑪蘭通判時,將從台南前往宜蘭的旅途見聞寫成〈臺北道里記〉, 曾提到汐止(水返腳),指為小村市。並稱 : 水返腳者,台境北路至此而盡,山海折轉而東,出台灣山 […]
汐止舊名「水返腳」,與舊名錫口的松山, 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 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謂潮水漲至此也。」 大正9年乃取其潮汐至此而反之意,改名為汐止。 汐止之發展始於清初。清乾隆初葉,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溯河, 轉基隆河抵達今日汐止境內,與凱達喀蘭平埔族墾殖,並建「峰仔峙莊」, 以基隆河為主要的經濟動脈,至乾隆三十年遂發展成為峰仔峙街, 即為現在的中正路,迄今汐止人仍習慣以「街仔」來稱 […]
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 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 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 綿亙的山腳下。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 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芳和、青峰、黎元等里。 陳朝來,乳名榮來,諡武善,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 為渡臺始祖陳振師的養子。 陳振師, […]
林安泰古厝,又稱榮泰厝,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濱江公園的四合院, 原位於乾隆年間建在今大安區之四維路,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 而面臨拆除,引起古蹟保護運動, 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 1984年遷建後作民俗文物館之用,今列為歷史建築。 乾隆十九年(1754),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雜貨商人林欽明 渡海,家族在艋舺開設名為「榮泰行」的商行,經商富有後,先在 現今的羅斯福路興屋治產, 至乾隆末年,又 […]
清乾隆19年(1754)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 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 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 大厝的正身完工於乾隆48年至50年(1783-1785), 道光2至3年(1822-1823)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 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 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 是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