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 鹿鳴坑地區傳統民居
新埔境內主要河川有鳳山溪與霄裡溪,鳳山溪全長四十五公里,為新竹縣第二大河,支流霄裡溪發源於上游店子湖附近,經三洽水、下伯公、大茅埔、照門、四座屋等村落,流域屬山丘地帶。霄裡溪沿線景色優美,鄉道搭配河岸,呈現新埔鎮典型的農村風貌,人稱「霄裡坑」。 照門地區位在新埔的東北隅,隔著霄裡溪和大茅埔遙遙相對,日治時期隸屬新竹廳竹北二堡照門庄,<照門>實際上則為<照鏡>和<石門& […]
新埔境內主要河川有鳳山溪與霄裡溪,鳳山溪全長四十五公里,為新竹縣第二大河,支流霄裡溪發源於上游店子湖附近,經三洽水、下伯公、大茅埔、照門、四座屋等村落,流域屬山丘地帶。霄裡溪沿線景色優美,鄉道搭配河岸,呈現新埔鎮典型的農村風貌,人稱「霄裡坑」。 照門地區位在新埔的東北隅,隔著霄裡溪和大茅埔遙遙相對,日治時期隸屬新竹廳竹北二堡照門庄,<照門>實際上則為<照鏡>和<石門& […]
新埔照門地區有著微微起伏的丘陵,居民多是務農維生的客家人,鄉間風氣儉樸、人情濃厚,為一典型客家庄。早期先民依丘陵凹陷處的集水區群聚而居,形成「湖窩」,為當地特殊聚落景觀。由街上沿著楊新路(鄉道115)一路往北,至大茅埔橋,在行政區域上屬四座里, 昔日稱之為<四座屋庄> 四座屋又稱「廣和莊」,是指昔日由四家人開墾故名之。<四座屋>的說法有點類似於<九塊厝>< […]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台灣著名詩人、教師、記者、小說家。以《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長篇批判小說聞名。曾旅居苗栗及南京,後移居北市。臺北師範畢業,栗社詩人,為台灣二次大戰後重要的文學作家….. 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從小接受日本教育,雖然如此,其著作屢屢充滿著中國民族意識。 大正九年(1920)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後因發表文章,被 […]
新埔潘宅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潘庶賢> 所創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潘庶賢長子<潘榮光> 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 昆仲二人再修建。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三大豪族之一。 潘氏古厝的創建者是<潘庶賢>,潘庶賢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來臺,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里 […]
甘氏「渤海堂」位於竹東鎮員崠里東峰路,興建的年代從可查詢的文史資料顯示,均記載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完工,但從室內裝修部分彩繪大師 < 邱鎮邦> 落款的時間卻是大正十二年(1923),是由昔日為員崠地區的首富<甘照錦> 所興建,2001年曾獲新竹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行政改制,「竹東」(原名樹屺林) 因位於新竹廳之東而命名「竹東郡」。戰後, […]
依據<新埔文獻採訪錄,開拓沿革及政區之變遷> 中記載: 新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有廣東陸豐人二十戶六十人開拓枋寮建莊,嗣後至乾隆四十九年漢人始漸伸展。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 從大陸陸豐所引進的椪柑亦從此時開始種植。19世紀中葉,新埔的商業發展到達頂峰,著名的新埔六大商號-天順號、義利號、錦勝號、興隆號、金和號、黃元 […]
新埔舊名<吧哩國>, 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鎮平縣、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國地帶。由於當年對於渡臺開墾並未有積極,加上新埔地區原為平埔族竹塹社居地,因而推測早期漢人並未有大規模入墾,只有零星的移入。 乾隆十二年(1747)竹塹社因水患,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乾隆 […]
清咸豐五年(1855),范姜家族在新屋鄉大興土木,合建了一座宏偉的祠堂,轟動鄉里,鄉民們常相招呼「來去看新厝」,久而久之,「新屋」便成了當地地名,沿用至今成為鄉名。 在中正路菜市場旁110巷內,有五棟傳統民宅並列於巷道右側。其古樸、優美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此即著名的「范姜古厝」。 「范姜」為全台罕見的複姓,目前海內外有姓范姜的人士,皆是起源於此間。乾隆元年(1736) 范姜家族先後由廣東惠洲渡海來 […]
位於義民路一段五八號的「外翰第」,屬於新埔張氏公廳,為一座格局宏大的四合院(雙堂屋),因年久未修,現已破損嚴重、雜草叢生。根據文史工作者表示,<外翰第> 約建於光緒十六年(1891),已有一百一十二年歷史,從其建築強調防禦功能的特色來看,張氏在當時應該是財力雄厚的家族。 根據資料推測: 該地舊名三角埔, 外翰第應為秀才<張星奎> 之居所新埔縣志記載: 張星奎,光緒元年秀才, […]
觀音「大堀」地名的源起,乃係此處地勢陡降彎曲,大堀溪下切作用也特別強盛,河床兩岸落差甚大,造成深邃坑谷,「大堀」因溪得名,農作物以甘藷、茶為主。大正14年「桃園大圳」工程全部竣工,大幅改善桃園地區水利不興的困境,而興築大圳過程也造就了地方上許多政商地主,從而致富發跡。 「莊家古厝」天水堂,位於大堀溪上游端的「下大堀」,由昔日「大堀」聞人<莊李賜>所建,<莊李賜> 曾擔任日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