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 安順寮地區傳統民居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域劃分為臺北、新竹、 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臺東兩廳; 此地原外武定裡之和順寮、安順寮、溪心寮、海尾寮、媽祖宮 及西港仔堡之公親寮、學甲寮合併為新豐郡安順莊, 原西港仔堡之土城仔則併入北門郡七股莊。 昭和13年(1938),土城仔劃入安順莊,合成八大部落。 昭和20年(1945)戰後,國民政府進駐臺灣,臺南州回復臺南縣, 新豐郡安順莊改為新豐區安順鄉 […]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域劃分為臺北、新竹、 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臺東兩廳; 此地原外武定裡之和順寮、安順寮、溪心寮、海尾寮、媽祖宮 及西港仔堡之公親寮、學甲寮合併為新豐郡安順莊, 原西港仔堡之土城仔則併入北門郡七股莊。 昭和13年(1938),土城仔劃入安順莊,合成八大部落。 昭和20年(1945)戰後,國民政府進駐臺灣,臺南州回復臺南縣, 新豐郡安順莊改為新豐區安順鄉 […]
台江內海,古稱(海翁窟),是進入台灣重要之地,由北汕尾島 與隙仔島形成的隘口,稱之為鹿耳門,為進入台江內海的咽喉要地, 當時的航運頻繁,而有鹿耳連帆之稱。 可見當時情形,後因商而繁華,才會有(三郊)之興起, 然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一埸大風雨,台江內海於一夕陸浮, 形成一大片的海埔新生地(菅仔埔),吸引了附近的民眾進入開墾, 官方則於道光七年(1827),由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核發墾照, 菅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和順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 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台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1829年,清朝官員姚瑩記載這場風雨之變: 「上年七月風雨,海沙驟長。當時但覺得軍工廠一帶沙淤, 廠中戰艦不能出入;乃十月以後,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之 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 瀰漫浩瀚之區,乎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 最早應在嘉慶末、道光初,最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 此時,台江菅仔埔整體拓墾區已大致成形。 到了同治五年(1 […]
這一帶原屬台江內海,以前的鹽水溪(新港溪)便是流入其中, 道光三年(1823)原本流經漚汪溪出海的曾文溪改道流入台江內海, 挾帶的大量泥沙造成台江陸浮,形成大片海埔新生地,先民來此 移墾並建草寮為屋,因此形成的聚落便以寮為名, 總共16處村子,合稱台江十六寮。 最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此時,台江菅仔埔整體拓墾區已大致成形。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拓墾先民圈田築塭、胼手胝足,奮力打拼下,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 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 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1829年,清朝官員姚瑩記載這場風雨之變: 「上年七月風雨,海沙驟長。當時 […]
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舊名寫作「漚汪」,此漢字的台語發音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臺南人仍習慣稱呼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 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克明鄭,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姓親戚入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