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聚落 傳統民居建築
<浦邊> 據考證可能在三千多年前已經有人居住,就在楊厝宅 (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一帶曾發現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演繹變遷而為今日之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元朝初年(1276),趙氏就已經在浦邊定居,綿延迄今已歷經近八百年,但如今僅剩下5戶人家; 明初時期(1410年前後),何氏開始進駐,至今已約600年,目前是浦邊最 […]
<浦邊> 據考證可能在三千多年前已經有人居住,就在楊厝宅 (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一帶曾發現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演繹變遷而為今日之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元朝初年(1276),趙氏就已經在浦邊定居,綿延迄今已歷經近八百年,但如今僅剩下5戶人家; 明初時期(1410年前後),何氏開始進駐,至今已約600年,目前是浦邊最 […]
<后浦頭聚落>是一個依山向水的梳式聚落,此聚落的民居以傳統閩式建築為主,有三棟雙落大厝、一棟雙落大厝加右護龍、一棟五腳基加前迴向洋樓、還有蕃仔樓等,形成後浦頭建築的特色,使聚落的景點更加豐富美麗,也成為位在榮湖湖畔欣欣向榮的村景。 現榮湖所在,即古汶水所在,昔日舟楫可隨潮進出,其整治前零散之卅八口地沼,應為原浦頭埕,沙尾埕鹽坵之所在。 民國六十三年四月,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蒞臨參觀, […]
西山前位於金門島東北方的一個聚落,由於北倚面前山、虎螺山,東北遙仗五虎山與獅山,成為一個具有天然的谷地。<西山前聚落> 隱身於群山之間,形成自然屏障,環境幽雅仿如世外桃源。居民以李姓為主;因位於虎螺山之前而得名,與另一聚落<東山前> 相對,兩者合稱為<山前>…. 金門的李氏,大多來自兩支系:一是同安浦園<李容>一支,主要居住在金門島西北古 […]
山后聚落由「頂堡」、「中堡」與「下堡」三個聚落組成,而所謂的「山后民俗村」座落於「中堡」,聚落中以王氏宗族為主要居民。山后王氏的開基祖是宋末元初的<王璡>,他是「開閩王」王審知的第八世孫。1868 年移居日本的<王國珍> ,則是山后王家東渡日本的第一代。 <王國珍>是在清同治年間東遊日本,經商致富,亟思回饋鄉里,在家鄉建屋安頓族人,其子<王敬祥> 承 […]
金湖鎮蓮庵里早期地名為<蓮滄>,其中滄字是由西村大池塘而命名,由庵邊、東村、土樓、西村、西埔、峰上(後峰、前峰),惠民七個自然村所組成。在軍方駐守時代, 庵邊屬庵邊村,東村和土樓屬東村村,西村和西埔屬西村村,峰上村屬下湖村,而蓮滄後來則更名為<蓮庵>。 呂氏的開基祖是原籍南安樸兜(呂天恩公派下十世孫) 的<呂法溪>,<呂壁溪> 兄弟; 昆仲二人於北宋 […]
珠山地區有句俗諺:「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山仔兜即是< 珠山聚落>。民國初年,珠山村多僑客,曾是全島消費能力最強,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莊。遠眺珠山村,薛氏家廟和大潭唯一直線,右邊的大社,左邊的小社,正好都面向大潭,燕尾、馬背、紅磚、白石,戶戶相望,臨水而居。 珠山村有「七星流穴,四水歸塘」的好風水,意指珠山村有七座水潭,水源滾滾不絕,四水歸塘則表示其四面水流皆注入於大潭中。 <薛氏 […]
明洪武年間(1387) ,江夏侯<周德興> 於古崗一台地興築金門千戶所城,靠山面水的地理龍脈,扼守泉漳的門戶,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固有<金門> 之稱。金門城城牆周長630丈、高2丈5尺,並築有四座城門, 城外環以濠溝,以抵禦倭寇的侵擾….. 金門城因為自明初以來即為金門商業、軍事重鎮,是故摩崖石刻、文化遺跡頗多。 因緊臨古崗、古區、水頭,自古有「要丁 […]
<黃氏酉堂別業 >位於水頭聚落內, 是金門地區唯一具有園池型式的私塾建築。由當時的船王 <黃俊> 於1766年所建。按: 黃俊(1702-1783),清嘉慶年間人,因經商致富而回鄉置宅。門樓前有橫額題< 酉堂>,所以稱為酉堂別業。<別業> 就是別墅,指在非市區的地方建造可住人的宅第。 這一處江南庭園式的建築「酉堂」,興建於清嘉慶年間,已有三百八十餘 […]
水頭地區早在元代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乾隆以後的發展,早期至富者熱心公益,回鄉修宗祠、學校等。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自李姓從奈社遷徙而來,目前最大姓–黃姓的開金祖<黃輔>,則是從同安遷徙而來,另外與黃姓形成姻親的蔡姓則定居中界,構成聚落的主要氏族。 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緣於四世紀初,中原五胡亂華,世家大族紛紛南下避禍浯洲(今金門)。為了防禦及生活便利,各姓氏乃聚集 […]
<盧若騰> 是鄭成功當年逐退荷蘭人收復台灣的兩大輔佐功臣之一,其故居位於聚賢村傳統聚落中。廬氏自號<留庵>,故宅門額「留庵故居」即因此而來。今日遊人可前往盧氏古宅尋幽訪勝,欣賞傳統建築之美,精美馬背山牆、飛挑的屋脊燕尾,也可以至臨近之墓園追緬先賢之偉烈。 過三叉口後,可抵<聚賢村> 賢聚村北方,村子原名為顏厝,明末時朝廷文人<王忠孝>、< 沈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