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 德興里(新吉庄) 侯家古厝
德興里,又名新吉庄,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這些紅色磚瓦的傳統屋舍,在時光飛逝的歷史軌跡中,原本並沒有受到重視,隨著時代變遷,四週的高樓一一竄起,反而讓這些棋盤式的三合院聚落被夾在其中,顯得特別衝突與不搭; 但靠著大家的努力社造,保留原始風貌的棋盤式三合院聚落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社區裡的鎮庄之寶….. 根據地方沿革記載: 1932年六腳鄉下雙溪居民因朴子溪洪水氾濫集體遷村, […]
德興里,又名新吉庄,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這些紅色磚瓦的傳統屋舍,在時光飛逝的歷史軌跡中,原本並沒有受到重視,隨著時代變遷,四週的高樓一一竄起,反而讓這些棋盤式的三合院聚落被夾在其中,顯得特別衝突與不搭; 但靠著大家的努力社造,保留原始風貌的棋盤式三合院聚落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社區裡的鎮庄之寶….. 根據地方沿革記載: 1932年六腳鄉下雙溪居民因朴子溪洪水氾濫集體遷村, […]
明天啟四年,顏思齊眾從笨港登陸,開始笨港溪(今北港溪)牛稠溪(今朴子溪)一帶平原的開墾,顏思齊和之後的鄭芝龍共開墾十寨,第四寨南勢竹、第五寨大小榔、第八寨龜仔港,都位在今朴子市境內,南勢竹即今南竹里,大小榔即今大鄉、大葛、仁和三里,龜仔港即今順安里。 這是漢人到朴子開發的最早記載…..開元古街,依行政區共分為分為五甲,一甲從配天宮起到通往榮昌院的復成巷、二甲由復成巷到古稱玉勝巷的金瑞成 […]
太保市舊名「溝尾庄」,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林爽文事件,鄉人<王得祿> 招募壯丁協助平反建功,官封千總。嘉慶十一年(1806)又協助平定海賊蔡牽有功,官封浙江提督。道光十八年(1838)返臺,清廷加封為「太子太保」,並嘉許其故里名之為「太保庄」。 新埤地名之由來, 乃係早期居民將埤峻圳的水阻擋,用以灌溉田地,這一新造之埤,在日治時期原名為新埤,隸屬臺南川東石郡太保庄一堡、二堡; […]
水林鄉原名「水燦林」,此開源之地名最早之史實詼稽可考,據傳聞明末遺臣東渡來台,已有多數之高山族同胞居住本鄉,散居各地耕種。至康熙二十二年清領時期,由福建漳、泉兩地較多之移民來此開墾,而成一聚落。 日治時期,實施廢縣置廳行政改革,水林鄉先是隸屬於斗六廳旋又改屬嘉義廳。大正九年(1920) 地方自治實施又改編入台南州北港郡所屬,同時將「水燦林」改為「水林庄」,並設立庄役場。 位在水南村的紀家古厝, […]
蔡家古厝位於北港鎮新街里華勝路(台19線旁),為日治時期北港大地主<蔡裕斛> 肇建,位向坐西朝東,為七開間合院格局,正面設傳統式門樓,屋頂以泉州派風格,屋簷彎翹,在一般民宅中是十分特別的設計,據其後代敘述,這幢合院花了三十餘甲地的費用。 蔡裕斛在建造新宅時,曾經閱覽過當時日本人規劃的的地政都市計畫資料,知道昭和十三年(1938)北港將開通對外新的道路,即為現台19線的華勝路, 於是在昭 […]
明永曆年間(1644-1662),鄭成功曾經兩次在福建沿海招募民眾渡海來台屯墾,當時共分南北兩路,以承天府(台南)為界,展開大規模的開墾。南路人馬一部份在茄藤港或茄定港(大鵬灣)上岸,一部份沿著東港溪而上,定居在後廓、洲子、力社,開始了崁頂的開發。 從東港溪向東眺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遠處一塊地勢特別高的坡坎,坡坎上長滿竹林,四周地勢低平,有河水流過,雨季常淹水,獨有此處免於水患,就將此處取名「崁頂 […]
台灣文獻中,康熙三十五年繪製的台灣輿圖已出現「港東里」(今崁頂港東一帶)名稱。「崁頂」地名,最早出現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卷二,規制志,頁四○‥「社倉,一在港東嵌頂。一間」….. 「社倉」係指清代地區的官方糧庫,由此推斷當時的崁頂已有相當的發展。 乾隆二十三年(1758),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淡水巡檢司在大崑麓〈今枋寮鄉大庄村〉。雍正九年建,今賃公 […]
大潭村位於新港東側,為新港第三大聚落,僅次於宮前村及月眉村。村中人才輩出,有經商有成且熱心公益的林昭元先生、林文渭、林國棟兄弟、林明華先生等;又有古色古香的林通喜古厝以及全台歷史最久的精忠廟,更有一廣闊的大潭堀。 大潭村是新港鄉第一大村,以林姓為大宗。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原籍台南縣東山鄉的林恓周,從福建漳州遷居到新港鄉時,攜帶一尊岳飛神像來嘉義,最先將該神像奉祀在新港鄉他的家中,後來由村民捐款興建 […]
南港地區早期為農業社會,道路的發展亦由古早的牛車路、保甲路,演變成今日的道路。雖然近數十年的變動,老街已失去古味,但走尋其間,仍能發覺若干蛛絲馬跡。南港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有好幾條,如今多數舊貌已多不復存在,探訪舊街風情仍以中南街、東南街為主。 中南街是南港區開發早期的一條街。 該街形成約當清末,日治時期時為運南港大坑(今舊莊里)、四份子(今九如里)一帶的煤礦,從大坑、四份子至此街建有輕便道路(於3 […]